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0102高度近视及并发症的管理近视防控的公共卫生策略0506目录CONTENT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03近视防治的未来展望07近视的矫正与控制04
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01202X
近年来,国内外近视研究不断深入,众多大队列、大人群、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涌现,为近视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例如,多项研究揭示了户外活动时间、光照强度与近视防控的密切关系,以及低浓度阿托品在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潜在效果,促使指南更新以纳入这些新发现。尽管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所下降,但总体近视率仍居高不下,2022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近视防控任务艰巨。
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导致的致盲风险增加,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更科学、更全面的防治策略。2018年版《近视防治指南》在指导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进展和防控实践的深入,部分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
例如,原指南对近视的分类和分期不够细化,难以精准指导不同屈光状态人群的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外研究进展推动更新近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原指南部分内容局限性修订背景
新指南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近视的定义、分类、分期等进行了更精准的界定,为科学防控提供了明确依据。
例如,将近视防控分为近视前驱期、近视发展期、高度近视期、病理性近视期,针对不同分期给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新指南从公共卫生层面出发,强调了近视防控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有助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近视防控工作。
例如,明确了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保护的重要性,将防控关口前移,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指导。新指南对近视的诊断、治疗和矫正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规范了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例如,明确了近视矫正手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强调术后仍需注意用眼卫生和定期检查眼底。提升防控科学性强化公共卫生指导促进临床规范诊疗指南修订意义
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02202X
近视是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距离视物模糊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
这种屈光状态异常是由于眼球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不匹配,使得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影响视觉效果。屈光状态异常1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远距离视力下降,近距离视力正常或较好,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严重近视者还可能出现飞蚊症、漂浮物感、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如豹纹状眼底、黄斑出血等。常见症状表现2近视的定义
根据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各屈光成分的屈光指数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屈光性近视又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三种。
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屈光力基本在正常范围。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根据近视度数分类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3.00DSE≤-0.50D),通常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需注意用眼卫生,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6.00DSE≤-3.00D),患者视力明显下降,需佩戴眼镜矫正视力,同时应积极采取防控措施,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SE≤-6.00D),患者不仅视力严重下降,还易出现多种眼部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需高度重视并定期检查眼底。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之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等,常伴有眼球前后径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特征。近视的分类
近视前驱期是指儿童经过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后,虽然还未发生近视,但远视储备已低于正常年龄范围的下限,即远视储备不足,是近视发生的高危群体。
此阶段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综合措施干预,可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是近视防控的关键时期。近视前驱期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26.00mm时即进入高度近视阶段,此时周边视网膜变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等病理性近视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高度近视期应密切监测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和眼底等,警惕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的进展,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高度近视期近视发展期是指已经发生近视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