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眼临床诊疗指南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S干眼的定义与流行病学01干眼的分类与分级02干眼的检查方法03干眼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04干眼的治疗策略05
干眼的定义与流行病学01
定义的演变与现状2024年《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将干眼定义为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疾病。
该定义强调了泪液的多因素异常,涵盖了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多种类型,更全面地反映了干眼的病理生理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干眼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我国干眼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多,已成为影响国民眼健康的重要眼病之一。
目前,干眼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为5.5%~33.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亚洲人高于其他人种。我国现有的流行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其发生率为21%~30%。危险因素干眼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老龄、女性、高海拔、糖尿病、翼状胬肉、空气污染、滴眼液滥用、使用视频终端、角膜屈光手术、过敏性眼病和部分全身性疾病等。
我国干眼发病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安、青海和台湾等地区,这与这些地区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干眼的定义
干眼的分类与分级02
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的异常引起,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维生素A缺乏等。
临床表现为泪液分泌试验结果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眼表染色阳性,患者常有眼部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水液缺乏型干眼由脂质层质或量的异常引起,多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
患者睑缘充血、毛细血管扩张,睑板腺开口有脂帽、脂栓等,泪膜脂质层厚度减少,泪液蒸发过快,导致眼干、眼痛等症状。蒸发过强型干眼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干眼类型,由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所引起。
患者同时存在泪液分泌不足和蒸发过强的问题,症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混合型干眼干眼的分类
轻度干眼轻度主观症状,无裂隙灯下可见的眼表面损害体征,泪膜破裂时间轻度缩短,泪液分泌试验结果轻度降低。
患者可能仅在特定环境下(如长时间使用电脑后)出现眼部不适,休息后可缓解,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中度干眼中度主观症状,有裂隙灯下的眼表面损害体征,角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但经治疗后体征可消失。
患者眼部不适症状较为明显,泪液分泌和泪膜稳定性明显异常,可能影响视力,需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重度干眼重度主观症状,有裂隙灯下的眼表面损害体征,角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治疗后体征不能完全消失。
患者眼表损害严重,泪液分泌极度减少或泪膜极不稳定,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引发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需积极治疗以保护视功能。干眼的分级
干眼的检查方法03
分为SchirmerⅠ和SchirmerⅡ试验,用于评估泪腺的分泌功能。
SchirmerⅠ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min可诊断为干眼,该试验能直观反映泪液的分泌量,是干眼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泪液分泌试验包括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和丽丝胺绿染色等,用于检测眼表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荧光素染色可观察角膜上皮是否染色,染色阳性提示角膜上皮细胞受损;丽丝胺绿染色对结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更为敏感,有助于全面评估眼表损害程度。眼表细胞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是评估泪膜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睑结膜滴入荧光素钠后观察泪膜破裂的时间来测量。
正常BUT10秒,BUT≤5秒则提示泪膜不稳定,可辅助诊断干眼。该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可快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泪膜异常。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基础检查
眼表干涉成像仪可测量泪膜脂质层厚度,根据图像的颜色和亮度估计脂质层厚度。
脂质层厚度应为15~157nm,平均厚度为42nm,诊断MGD的脂质层厚度界值为75nm,灵敏度为65.8%,特异度为63.4%,为脂质异常型干眼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眼表干涉成像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对角膜进行活体细胞水平的观察,能清晰显示角膜神经纤维、内皮细胞等结构。
该检查有助于发现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异常表现及腺体病变,为干眼的病理生理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深入的依据。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睑板腺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睑板腺的形态和结构,评估睑板腺的缺失程度。
通过观察睑板腺的形态变化,如腺体萎缩、扩张、扭曲等,可准确判断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程度,为蒸发过强型干眼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睑板腺成像检查特殊检查
干眼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04
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相结合干眼的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结果。主观症状包括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
客观检查中,BUT≤5秒或SchirmerⅠ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分钟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当患者出现上述主观症状之一且满足客观检查指标时,可诊断为干眼。问卷量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