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介入感染性疾病教学建立规培生文化自信研究
解诗韵,张惠勇,薛鸿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上海200032)
2010年,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表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中医药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作用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医学并不是一门古老的学问,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人正不断给中医学注入新的生命。对于中医学未来的继承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以下简称规培医生),更需要建立中医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继承并创新中医文化,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医学走向世界。如何将中医文化自信融入肺病科规培医生带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将以中医药抗疫史、中医药治疗新冠感染的案例教学及中医药介入感染性疾病教学为切入点,建立肺病科规培医生文化自信。
《黄帝内经》提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这句话指出了两个方面:第一,指出疫气和浊气通过鼻腔进入人体而传染;第二,指出疾病预防在于体内充实的正气,提出预防重于治疗的“治未病”理论体系。
“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东汉末年,兵荒马乱、天灾不断。当时疬气流行,众多百姓死于伤寒。医圣张仲景收集众医家及百姓防治疾病的经验,结合自身行医经验,著成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该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基础,长期以来指导历代医家临床实践,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至明清时期,传染病因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变化,再次出现大流行。据不完全统计,明代276年间大传染病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中大传染病流行则多达74次。这段时期涌现出大量温病学家,正式确立了温病学说。明代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提出“戾气”病因学说这一传染病病因学新观点,论述其传染途径一是接触传染,二是空气传染,并阐述了其发病及传变规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明代温病学家的基础上,清朝四大温病学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叶天士建立温病因证脉治的独立体系,薛生白系统论述湿热病的因证脉治,吴鞠通丰富温病的证治内容,王孟英汇集诸家之说,集温病学之大成。他们提出了疠气学说,确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温病学理论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通过不断发展,中医药形成多种辨证体系,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创制了治疗疫病的大量经典名方,诸如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白虎汤、银翘散、达原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为后世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思路:现代临床一般以六经辨证辨伤寒,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温病、以三焦辨证辨湿温病[2]。在教学中,通过临床病例结合经典名方的讲课形式,要求学生了解伤寒论杀菌治疗思路、卫气营血理论体系,学会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并向规培医生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世人见证了其独特的疗效与优势,以提升规培医生的中医文化自信。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进行修订,于2020年1月22日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首次将中医治疗正式纳入新冠诊疗方案。2020年1月29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通知,形成了上海的中医治疗方案。
2020年为抗击疫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主任张惠勇、副主任薛鸿浩作为首批中医专家,第一时间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采用中医药疗法进行救治工作。在诊断方面,基于古人对“疫病”的记载,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我们将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归属于“湿热疫”。在治疗方面,基于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确立“截断扭转”指导新冠感染治疗的思路,轻型运用银翘散、升降散、达原饮、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治疗。另外注重健脾助运,行气化湿法截断由卫转气,通腑攻下法截断邪陷心包,活血化瘀法截断由营入血,化痰软坚截断肺痹[3]。通过中医药治疗,上海无一例新冠患者从普通型转为重症。此外,运用中医药治疗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很好的临床转归。
这部分授课内容,由我科当时参与一线抗疫的医生亲自进行授课。讲述抗疫一线诊治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医人在疾病面前的担当;传授科研思路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用疗效证明中医药治疗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医文化自信。
随着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普遍应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