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围分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二、围分娩期感染风险与抗菌药物应用三、围分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与方案四、特殊人群的抗菌药物使用05五、围分娩期感染综合防控06六、总结与核心推荐
一、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01
随着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上升,妊娠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性相关疾病、心脏疾病等)的风险随之增加,孕产妇高危因素也更为复杂,围分娩期感染风险管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成为产科、药剂科的重点。
产科感染作为围产期的重要并发症,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围分娩期,孕妇面临多种感染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增加孕妇及新生儿的感染几率,对母婴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妊娠期感染风险增加目前,抗菌药物在围分娩期的应用确实较为普遍。这些药物用于预防孕妇和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可能感染的疾病,如脐带炎、子宫内膜炎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够显著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用药时间不当、剂量不足或过量使用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与问题为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遏制细菌耐药,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和《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监控与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性及普及耐药知识的必要性。
本共识的制订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发起、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共有53位来自国内多家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及循证医学领域的专家参与了讨论、修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专家共识制定的必要性制定背景
规范用药行为制定专家共识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共识的达成,可以规范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行为,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共识能够明确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用药时机和剂量调整等关键要素,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保障母婴健康本共识的实施与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围分娩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我们可以将共识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医务人员和孕妇,提高大家的用药意识和技能。
这将有助于减少无效用药和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制定目的与意义
二、围分娩期感染风险与抗菌药物应用02
围分娩期感染是指发生在孕妇妊娠晚期至产后早期的感染性疾病,这一时期的感染类型多样,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这些感染类型在孕妇及新生儿体内均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败血症等。
围分娩期感染的风险因素众多,其中年龄、妊娠合并症、产程过长、胎膜早破、产后护理不当等是常见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孕妇及新生儿的感染风险,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感染风险因素围分娩期感染对孕妇及新生儿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孕妇感染可导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产褥热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孕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而新生儿感染则可能导致肺炎、败血症等疾病,甚至增加母婴死亡率。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围分娩期感染风险及危害
0102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当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时间或频率不当时,细菌可能因受到刺激而过度生长,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治疗感染性疾病变得更加困难。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规范用药行为,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使用现状与问题为了改善抗菌药物在围分娩期的应用现状,我们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用药策略和措施。这包括规范用药行为,确保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
加强药品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提高医务人员和孕妇的用药意识,让他们了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合理用药与应对策略抗菌药物在围分娩期应用现状
三、围分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与方案03
足月胎膜早破足月孕产妇满足下述任一条件即符合预防用药指征:近5周内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筛查阳性、妊娠期GBS菌尿、既往有GBS感染新生儿分娩史、GBS定植状态不详且胎膜早破≥18小时、GBS定植状态不详且体温≥38℃、GBS定植状态不详且既往妊娠期GBS阳性。
未足月孕产妇胎膜早破应尽快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未足月胎膜早破立即启动抗菌药物,优先覆盖GBS及革兰阴性菌,推荐头孢唑林2g静脉滴注(证据等级C)。胎膜早破
切皮前0.5-1h给药(强推荐,证据等级A)。
首选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1-2g±甲硝唑500mg。头孢菌素过敏者,可使用克林霉素900mg+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证据等级C)。术前用药出血量>1500mL:术中追加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1剂,术后每8h给药1次,总疗程≤24h。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