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防控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0.3 M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6千字
文档摘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防控专家共识解读202XXXX2025.5

目录CONTENTS01疾病概述02临床表现与诊断03感染防控策略04治疗原则与方法05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疾病概述01202X

Part01Part02Part03病毒结构与分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纤细病毒科班达病毒属,呈球形,表面有脂质双层包膜,包膜上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刺突。

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和小(S)三个片段组成,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参与病毒的复制、侵入和免疫逃逸。病毒的理化特性SFTSV对热敏感,60℃30分钟可完全灭活,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以及β-丙内酯、甲醛和常用有机氯消毒剂敏感。

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对SFTSV敏感,如非洲绿猴肾细胞E6等,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通过蜱叮咬进入人体后,首先攻击叮咬点附近的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结肿大及坏死性淋巴结炎。

随后病毒进入体循环,诱发病毒血症,激活免疫细胞,触发细胞因子风暴和剧烈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病原学特征

流行概况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于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现已在亚洲多个国家流行,我国大陆地区27个省份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省份。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5月至7月达高峰。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携带病毒的蜱主要为长角血蜱,蜱感染病毒后可在不同发育阶段检出病毒核酸,实现经卵传播和跨期传播。

病毒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传播,造成医护人员、探视人员、陪护人员和遗体处置人员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

在流行区的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域生产、生活的人群,以及赴该类地区旅游、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02202X

患者大多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发热期可出现多脏器受损,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心肌损伤等,少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等。

重型、危重型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极期或器官衰竭期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遗留乏力、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继发感染。恢复期临床表现

疑似病例:发热,体温≥37.5℃,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有蜱叮咬史或野外劳作史,或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以下之一者:血清SFTSV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血清SFTS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血清、血浆或组织标本中检测到SFTSV核酸。病例定义轻型:症状轻,血小板轻微或无下降。

普通型:症状类似流感,血小板轻中度下降,自限性,预后好。

重型:血小板持续下降,全身炎症反应重,多脏器受损。

危重型:病情急进,血小板显著下降,伴SIRS、MODS、HLH,病情极其危重。临床分型诊断要点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进行性降低,重型、危重型病例可出现贫血。AST、LDH、CK等进行性升高,重型、危重型病例铁蛋白、D-二聚体、CRP等显著升高。生化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发病1周内)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原学及/或血清学检测,必要时采集恢复期(病程第2-4周)血清标本进行核实检测。实验室检查

感染防控策略03202X

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尽量安排单间隔离,避免与其他疾病患者混合收治。

严格病例出院标准,对未愈而自行申请出院者进行劝阻,及时通报病例属地疾控机构。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及一次性乳胶手套。

进行气道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隔离衣。患者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

患者康复、出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患者管理医护人员防护环境消毒医院感染控制

对与患者及因本病死亡患者有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为自末次接触后14天,如出现发热、乏力、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对病例或尸体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焚烧、含氯消毒剂喷洒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高风险人群管理各地应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庭院周边、公共场所环境清理与治理。

流行季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