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培养措施在肿瘤学教学中的探索
罗海清许云仕李祥勇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肿瘤学在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中有其重要性和突出特点,加强对肿瘤学专业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肿瘤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加以分析,进一步明确人文科学素养对我国恶性肿瘤学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对策,探讨肿瘤学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以培养更为优秀的肿瘤学专科医护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肿瘤学;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湛江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项目“顺铂化疗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会加重鼻咽癌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2021A05084);2019年度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项目“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顺铂能否加重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LCYJ2019A001);2021年度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项目“沙培林对比地塞米松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非劣效性、平行设计、随机对照研究”(LCY2021A00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2-0109-04[收稿日期]2022-06-22
由于生存環境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相较于其他医学专业,肿瘤学专业较为特殊,因为肿瘤学临床治疗中,如果癌症患者的术后康复能力差,且疾病长期迁延不愈,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治愈的概率微乎其微。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是不容忽视的,人文关怀有助于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是护理癌症患者的一味良药[1]。我国医药卫生体系还需不断健全,增强医疗工作者的人文精神,可以有效降低医疗争议的发生概率,提升治疗品质。因此,在肿瘤学医学生的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注重其人文素质的养成。
一、肿瘤学专业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人文素质教育观念不强
受历史和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大多参照苏联医疗教学的管理模式,其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医学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人文素养和人文科学知识关注程度不足[2]。特别是有些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入,将医德教学单纯地当作一个课题,而不是一项贯穿整体医疗教育研究过程的系统性工作。肿瘤学的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任务型教学,为了完成学院所规定的任务,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为完成个人学业和满足就业需求。因此,更侧重于使医学生学习医疗知识和练习临床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其人文关怀能力的训练。现代的新型医疗模式不应局限于重视病症本身,更应该重视社会、心理、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医务人员不仅有救死扶伤的责任,还有尊重患者和关怀患者的责任,对患者给予“医者父母心”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构建完整的社会人文素质教学课程体系,学科设置也没有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学体系中,学校课程的传授与临床实际操作缺少有机联系。对肿瘤学专业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逐渐成为一门高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在医疗社会工作中,人文科学介入相对较晚。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医学专业社会人文主义类必备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多是选修专业课程,没有录入必修课程,导致我国医学生普遍不关注此类社会人文主义教学。我国人文教育学科设置不足,教学专业课大约占全部专业课的8%。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人文主义教学比重也较低,如美国的人文主义教学比重约为20%,日本和英国则为10%~15%[2]。医学人文教育原本就应是培养医学生的行为能力,活跃其思维,引导其关怀患者,但是由于大多数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授课思维简单固化,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导致其认知不足,接受度比较低。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考试方式通常为开卷考试、书面作业、撰写论文等,没有规范统一的考评制度,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且人文课程一般设置于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之前,未在临床实践阶段继续跟进。
(三)肿瘤学专业人文教育介入较晚
为满足现阶段医学市场对肿瘤科医师的需求,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本科生临床医学工作专业方向分设了临床肿瘤学专业发展方向,并提早对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医学生进行癌症学专业培训。肿瘤学专业作为在高等学校设立的新兴专业,其临床教学应具备创造性,如设立与肿瘤医学专业相关的特殊专业,并通过癌症案例进行专门教学。以往从临床医学专业过渡到肿瘤学专科的教学过程中,医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并没有太多区分,医学生鲜少接受癌症学专科人文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