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主讲人:XXX
2025.5
CONTENTS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概述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评估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治疗
多学科综合管理与患者教育
01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
患者痛苦与需求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约25.0%新诊断恶性肿瘤患者、75.0%转移性癌症患者和59.0%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报告疼痛,1/3患者完成根治治疗后仍感到疼痛。
癌痛不仅带来生理痛苦,还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临床诊疗需求
国内外虽有众多癌痛管理指南,但完全基于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的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临床诊疗指南未见公布。
为提升CCRP诊疗服务能力,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国内专家组织制订了该指南。
指南制定方法
文献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至2024年5月,系统检索了万方、知网、PubMed、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选择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文献。
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分级系统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强度,并经专家投票形成推荐意见。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现状
为医护人员提供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规范诊疗的参考,明确诊断、治疗和管理流程,减少临床实践中的差异。
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疼痛治疗。
规范诊疗流程
控制和消除癌痛是癌症患者的基本权益,指南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对患者日常活动、睡眠、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规范的疼痛管理,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抗肿瘤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指南的发布促进了疼痛学科与肿瘤学科等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研究的深入发展。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学习和培训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推动学科发展
指南发布的重要意义
02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概述
定义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是由癌症本身或转移所致的疼痛以及癌症治疗引起的慢性疼痛。
包括慢性癌性疼痛(CCP)和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CPCTP)。
分类
CCP主要包括慢性内脏癌痛(CVCP)、慢性骨性癌痛(CBCP)、慢性神经病理性癌痛(CNCP)等。
CPCTP包括癌症药物治疗后疼痛、放射治疗后疼痛、癌症术后疼痛。
特点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不同患者疼痛表现差异较大。
疼痛可能持续存在,也可能间歇发作,且常伴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定义与分类
01
02
03
在患有晚期癌症、濒临死亡的患者中,有66.0%的患者经历过疼痛,55.0%的患者为中至重度疼痛。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在癌症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且在不同癌症类型和治疗阶段的发病率有所不同。
流行病学数据
影响因素
疼痛的发生与癌症的类型、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转移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等,也会影响疼痛的感知和表达。
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疼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食欲,进而影响其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流行病学与影响因素
03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评估
01
评估原则
常规评估:医护人员对癌症病人进行每日1次疼痛评估。
量化评估:采用疼痛强度评估量表,量化并记录病人描述的疼痛强度。
全面评估:对癌症病人的疼痛情况和相关病情做出全面系统地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疼痛发作情况、治疗疼痛情况、重要器官功能、心理和精神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等。
03
评估工具
单维度评估工具:推荐使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来评估疼痛强度;对交流困难的儿童、老人等,使用面部表情评分量表(FPS)评估。
多维度评估工具:推荐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心理评估工具: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T)进行筛查,对癌痛病人焦虑抑郁的评估,推荐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
02
评估方法
疼痛强度评估:采用单维度评估工具评估疼痛强度,包括当前的疼痛,过去24小时的平均疼痛、最严重和最轻微的疼痛,以及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疼痛等。
疼痛部位评估:明确不同疼痛部位的疼痛强度,可能有多个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评估:根据疼痛的性质判断其类型,如躯体伤害感受性疼痛、内脏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评估原则与方法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肿瘤或肿瘤治疗过程中对感觉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临床表现除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外,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诊断依赖于临床病史、检查和诊断测试,目前有几种用于筛查神经病理性疼痛问卷,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