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1.04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1.87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定义与分类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评估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治学科综合管理与患者教育05目录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01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加速疾病进展,恶化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生存期缩短。超过75%的转移性癌症患者和59%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报告疼痛,1/3患者完成根治治疗后仍感到疼痛。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现状

01虽然已有众多针对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管理的指南,但完全基于ICD-11的临床诊疗指南尚未公布。

国内此前缺乏统一、权威的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诊疗指南,临床实践存在差异。国内外指南现状02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的诊疗参考,提升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诊疗服务能力。

有助于统一诊疗标准,减少误诊误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指南制定的意义指南制定的必要性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定义与分类02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定义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是由癌症本身或转移所致的疼痛以及癌症治疗引起的慢性疼痛。包括慢性癌性疼痛和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定义

慢性内脏癌痛:由肿瘤侵犯内脏器官引起,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钝痛。

慢性骨性癌痛:肿瘤侵犯骨骼导致,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

慢性神经病理性癌痛:肿瘤或治疗损伤神经引起,疼痛呈烧灼样、刺痛样。慢性癌性疼痛01包括癌症药物治疗后疼痛、放射治疗后疼痛、癌症术后疼痛。

不同治疗方式引起的疼痛机制和表现各异,需针对性处理。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02分类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评估03

常规评估量化评估全面评估医护人员对癌症患者进行每日1次疼痛评估,作为常规诊疗流程。

有助于及时发现疼痛问题,避免漏诊。采用疼痛强度评估量表,如NRS、VAS等,量化记录患者疼痛强度。

为治疗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对疼痛病因、类型、发作情况、治疗效果、心理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

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原则

详细记录疼痛强度、部位、性质、时间特征、加重或缓解因素。

评估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干扰,如睡眠、情绪、食欲等。疼痛情况检查疼痛部位皮肤、黏膜、肌力、关节活动度等。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疼痛病因。查体与检查使用心理痛苦温度计、抑郁量表等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可作为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评估评估内容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治疗04

根据患者疼痛类型、程度、病因及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强调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需求。个体化治疗多模式镇痛结合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按阶梯给药轻度疼痛首选非阿片类药物,中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

辅助药物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可提高镇痛效果。治疗原则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主要药物,包括吗啡、羟考酮等。

使用时需注意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肿瘤引起的水肿和压迫,缓解疼痛。

神经营养药有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改善疼痛症状。辅助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疼痛,可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良好疗效。非阿片类药物药物治疗

神经阻滞通过阻滞神经传导,快速缓解疼痛,适用于局部疼痛。

常用方法包括神经根阻滞、神经丛阻滞等。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对于骨转移癌痛,放射性核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提高疼痛耐受性。

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

多学科综合管理与患者教育05

包括肿瘤科、疼痛科、麻醉科、心理科、康复科等。

各学科发挥专业优势,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多学科团队的组成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议,讨论疑难病例。

通过多学科协作,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多学科协作模式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多学科管理的优势多学科综合管理

教育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疼痛知识,包括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镇痛药物,避免药物滥用或不足。教育方式通过面对面讲解、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定期随访,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教育

谢谢大家主讲人:XXX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