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S01腹膜后肿瘤概述03临床表现与诊断02病因与分类04治疗策略05随访与预后
01腹膜后肿瘤概述
腹膜后腔位于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后壁层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腔隙,是软组织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盆腔腹膜后间隙上界为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下界可达盆膈及以下水平。解剖位置与范围腹膜后肿瘤涵盖数十种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异质性强,生物学行为差异大。
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PPRT)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不包含转移性肿瘤、骨源性肿瘤等。肿瘤异质性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但治疗困难,术后复发率高。
女性PPRT发病率不足万分之一,好发于育龄期,约80%的肿瘤为良性。发病率与危害定义与解剖特点
02病因与分类
目前,女性PPRT病因不明。
腹膜后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病因不明女性PPRT起源众多,可能起源于胚胎残余组织。
腹膜后肿瘤的起源复杂,涉及多种组织类型。起源多样病因
解剖学分类国内骨科学者徐明等将PPRT分为3种类型:Ⅰ型位于坐骨大孔处;Ⅱ型位于耻骨后方;Ⅲ型位于骶尾骨前方。
女性PPRT的解剖学分类包括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组织学分类女性PPRT可分为胚胎源性、间叶组织源性、神经组织源性和杂源性肿瘤。
腹膜后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多样,包括多种软组织肿瘤类型。分类
03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女性PPRT的症状随肿瘤部位、大小、性质等因素有所不同,肿瘤较小时通常无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压迫性或占位性症状。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待症状出现时肿瘤往往已经巨大。体征临床上因盆腔包块就诊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查体,通过双合诊、三合诊或直肠指检判断肿瘤的部位、质地、活动度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腹膜后肿瘤的体征检查对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0102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MRI是腹膜后肿瘤病人治疗前、中、后肿瘤情况评估以及对可疑病灶随访的首选手段,有时需与CT检查联合应用。
超声检查是妇科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其诊断PPRT的准确性较依赖超声医师的个人经验。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检查是腹膜后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获得较准确的组织病理学分级以及其他肿瘤生物学行为评价指标的最佳方式。
对于经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腹膜后肿瘤,本共识对术前活组织检查作出如下推荐:影像学检查评估为初始可切除的病例,除非入组临床研究项目,或不能除外某些特殊情况,无需进行术前活组织检查。诊断
04治疗策略
手术切除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应尽量做到完整切除。
对于术前评估为不可切除的腹膜后肉瘤,是否适于部分(姑息性)切除,应经过多学科讨论,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原则腹膜后肿瘤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腹膜后肿瘤多具有很强的组织病理学异质性,活检结果常难以反映肿瘤整体的准确类型和分级。手术难点与风险手术治疗
辅助治疗对于不适于手术切除的病例,可根据病理学活检结果,选用较适当的方案进行化疗或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其他治疗。
原发灶和(或)转移灶可彻底切除的病例,是否需要辅助及(或)新辅助治疗,由多学科会议讨论决定。多学科协作MDT已被证实是现阶段肿瘤治疗的最佳模式之一,腹膜后肿瘤的诊治过程中MDT的作用尤显重要。
MDT的组成包括多个相关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人员,通过“圆桌会议”的形式共同讨论病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治疗
05随访与预后
随访计划病人的所有资料均由指定专人负责录入数据库,定期进行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反应、生活质量等方面。随访频率随访频率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一般建议术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随访
”提高腹膜后肿瘤的诊治水平,规范治疗方案,加强多学科协作,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对于女性PPRT,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是提高预后的关键。腹膜后肿瘤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大小、手术切除程度等。
女性PPRT的预后与肿瘤的性质、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预后的措施预后
谢谢大家主讲人:XXX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