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儿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防范对策.docx
文件大小:856.97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8.15千字
文档摘要

儿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

儿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包括:感染、坠床、走失、窒息、输血错误、给药错误、输液反应、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意外伤害[割伤、外伤/烫伤、烧伤(火、电)]、火灾、服务态度恶劣等。

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医院的命脉和根本。加强护理风险和患者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14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

一不良事件统计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48例,其中:护理投诉30例;用药错误27例;遗漏治疗25例;液体外渗21例;违反操作流程10例;转抄医嘱错误7例;观察病情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5例;护理记录不及时、超前记录或错误4例;管道脱出3例;采血错误3例;手术器械准备的质量不符合要求2例;臀红2例;压疮1例;坠床1例;输血错误1例;执行错误医嘱1例;其他5例。

不良事件涉及162名护士,资料如下:职称:实习护士9名(5.56%),护士108名(66.67%),护师32名(19.75%),主管护师13名(8.02%)。

除9名实习护士外,153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85名(55.56%),6~10年39名(25.49%),11~15年18名(11.76%),16~20年6名(3.92%),20年以上5名(3.27%)。

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患儿损伤结局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已经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不良事件中患儿损伤结局:患儿损伤等级为:Ⅰ级130例(87.84%),Ⅱ级13例(8.78%),?Ⅲ级4例(2.70%),?Ⅳ级1例(0.68%)。

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护士职称的关系:

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特点:

通过对148例不良事件的对比研究,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如下特点:?(1)上午9∶00~11∶00;?(2)中午12∶00~15∶30;?(3)夜间人员少,尤其是NICU、PICU、CCU患儿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治疗护理任务比重相对大,护理人力相对不足。

不良事件发生的重点时段与国内相关报道:不良事件发生的三大高峰8∶00、15∶00和22∶00不太吻合,究其原因可能是儿科的特点所致。

三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讨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前5位分别是护理投诉、用药错误、遗漏治疗、液体外渗、违反操作流程。在国内类似研究中,跌倒、输液相关事件和给错药被列为最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可见护理投诉、液体外渗是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之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有管理不到位、沟通不良、评估不足、违规操作、培训不到位、个人能力等。

其中管理不到位包括:?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合理、无安全警示标识、药品管理标识不醒目或无标识、护理人力分配不合理、陪护管理不严。

沟通不良主要指护士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患儿家长发生争执或口角;护士人力配备不足,护士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儿进行细致的评估和沟通。沟通不良已经成为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具体情况: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55.56%的护龄在5年以内,且资历比较低,66.67%职称是护士,也就是说,发生不良事件的重点人群是年轻护士。

不完全具备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缺乏主动为患儿服务的意识,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

护士的能力和自律性也是不良事件发生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行教育招生体制的原因,导致目前临床一线的护士相当一部分选择护理专业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就是说高考成绩较低及初中毕业就读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或3+2的大专毕业生,他们的基础较差,接受专业知识学习比较吃力,理论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加之个人能力差,很难适应和胜任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此其中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