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疟疾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0.6 M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34千字
文档摘要

疟疾诊疗指南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S疟疾概述01疟疾的护理04疟疾的诊断02疟疾的预防05疟疾的治疗03

疟疾概述01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人类疟疾主要有五种类型: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疟疾的定义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活史包括红外期和红内期,红外期在肝细胞内发育,红内期在红细胞内繁殖。

在蚊体内,疟原虫完成配子生殖,形成孢子体,再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疟原虫的生活史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每年约有2亿多病例,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非洲和东南亚。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但输入性疟疾威胁依然存在。疟疾的流行现状疟疾的定义与病原学

典型疟疾发作分为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间日疟和卵形疟常呈隔天发作,三日疟隔两天发作一次。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常伴有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且无明显间歇期。典型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以发热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易误诊。

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如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等。不典型临床表现重症疟疾多由恶性疟原虫引起,可出现意识障碍、虚脱、抽搐、酸中毒、低血糖、严重贫血、肾功能损害等。

我国对重症疟疾的诊断标准中,将高原虫血症的标准从10%调低至5%,以适应我国人群免疫力低的现状。重症疟疾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

疟疾的诊断02

流行病学史询问患者是否有疟疾流行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或输血史,这是诊断疟疾的重要线索之一。

对于近期去过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的发热患者,应高度怀疑疟疾。01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肝脾肿大等,初步判断是否为疟疾。

注意不典型症状和重症疟疾的表现,避免漏诊和误诊。0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疟疾的关键,包括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

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但不能确诊疟疾。03诊断原则

外周血涂片显微镜检测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可确定疟原虫种类、判断感染程度。

通过厚血片和薄血片染色,在油镜下观察疟原虫形态,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外周血涂片显微镜检测RDT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不同RD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差异,如以HRP2/HRP3为靶抗原的试纸条对恶性疟检测效果较好。快速疟原虫抗原检测(RDT)疟原虫基因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检测低浓度疟原虫,还可用于耐药性检测。

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和疑难病例诊断,临床应用受限于成本和技术要求。疟原虫基因检测实验室检查方法

疟疾病原学检查阳性,但无临床表现者,需定期随访和监测。

无症状带虫者可能成为疟疾传播的潜在传染源。无症状带虫者有流行病学史和疟疾临床表现,但疟疾病原学检查阴性,需进一步检查。

对于临床诊断病例,应进行RDT检测和血样送检,以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疟疾病原学检查阳性,且有临床表现(包括流行病学史)者,需及时治疗。

确诊病例应根据疟原虫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疟疾的治疗03

选用速效、不良反应少的抗疟药物,迅速杀灭疟原虫,控制病情发展。

根据疟原虫种类、耐药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疟药物。针对疟疾引起的高热、抽搐、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对症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增强患者免疫力。

对于重症疟疾患者,支持疗法尤为重要,可降低病死率。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疗法132治疗原则

常用抗疟药物磷酸氯喹:对各种疟原虫的红内期无性期有较强杀灭作用,但对恶性疟耐药地区效果不佳。

青蒿素类药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疟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快速的特点,广泛用于疟疾治疗。

磷酸咯萘啶:对疟原虫红内期有较强杀灭作用,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联合用药方案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是目前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可有效减少耐药性发生。

ACT包括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等,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特殊人群用药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应根据体重、生理特点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孕妇,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如伯氨喹等。抗疟药物的选择

非重症疟疾治疗间日疟和卵形疟:可采用磷酸氯喹联合磷酸伯氨喹治疗,也可选择青蒿素复方联合伯氨喹方案。

三日疟和诺氏疟:可选用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等。重症疟疾治疗重症疟疾需综合治疗,首选青蒿琥酯注射剂静脉注射,也可选择蒿甲醚注射剂肌内注射。

对于重症疟疾患者,还需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如纠正酸中毒、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后的随访疟疾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发现复发或耐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