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中医护理常规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病因病机分析
03
辨证分型护理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05
生活调护指导
06
并发症预防管理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风湿病中医定义
是指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肌肉、筋骨、关节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的一类疾病。
风湿病
中医将风湿病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类型,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中医风湿病分类
01
02
中医病理机制
病因病机
风湿病的发生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这些外邪可单独或联合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同时,人体正气不足,也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病理产物
脏腑功能失调
风湿病在发病过程中,会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会进一步阻滞经络,加重关节肿痛、僵硬等症状。
风湿病还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如导致脾肾功能失调,水湿代谢障碍等,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1
2
3
护理核心目标
通过中医护理手段,如拔罐、刮痧、中药熏洗等,缓解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等症状。
缓解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如保持关节的正确姿势、避免过度使用等,预防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通过中医护理手段,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水湿代谢,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
改善功能
预防畸形
调理脏腑
02
病因病机分析
PART
外邪侵袭类型
风、寒、湿邪是风湿病的主要外邪,常由居住或工作环境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等引起。这些外邪可单独或联合侵袭人体,导致气血痹阻,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
风湿寒邪侵袭
湿热之邪也可导致风湿病,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平素饮食不节,内生湿热所致。湿热痹阻经络,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烦闷等症状。
湿热痹阻
内因体质关联
肝肾不足
痰湿内盛
气血亏虚
肝肾之精滋养筋骨,若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易发风湿病。肝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等。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不足则抗病能力减弱,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气血亏虚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阻络则关节肿胀、疼痛、僵硬。
病机演变规律
由表入里
风湿病初期多以外邪侵袭为主,病位在肌表经络,表现为疼痛、肿胀等表证。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外邪可逐渐深入脏腑,形成内痹。
由实转虚
风湿病初期多为实证,以风寒湿热之邪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正气逐渐亏虚,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后期则以虚证为主,表现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
痰瘀互结
风湿病病程较长,病邪可阻滞气血运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加重,甚至形成关节畸形。
03
辨证分型护理
PART
风寒湿痹型护理
保持病室温暖、干燥、避风,注意患者保暖。
环境
宜温热,忌生冷、寒凉、油腻之品,可适量食用姜、椒、葱、蒜等辛温发散之品。
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药物,如中药熏洗、针灸、拔罐等。
急性期卧床休息为主,缓解期可适当进行关节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饮食
疼痛护理
活动
环境
保持病室通风、干燥,避免潮湿、闷热。
饮食
宜清淡、利湿,忌辛辣、油腻、醇酒之品,可食用绿豆、冬瓜、丝瓜等清热利湿之品。
发热护理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中药清热解毒药物。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湿热痹阻型护理
肝肾不足型护理
环境
腰膝酸软护理
饮食
情志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干扰。
宜滋补肝肾,可食用枸杞、山药、黑芝麻等,忌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可适当按摩腰部,遵医嘱给予补肝肾、强筋骨药物,如中药煎剂、针灸等。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听音乐、阅读等以调节情志。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PART
中药熏蒸疗法
熏蒸前准备
提前预热药液,确保药液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同时清洁熏蒸部位,以免污垢影响药物吸收。
熏蒸后护理
熏蒸后,需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熏蒸部位,避免受凉;同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熏蒸方法与时间
将药液置于专用熏蒸设备中,患者暴露患部进行熏蒸,每次熏蒸时间根据病情和药液性质而定,一般为15-30分钟。
注意事项
熏蒸过程中,需保持药液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同时,对于皮肤过敏或患有皮肤溃疡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穴位贴敷规范
确定贴敷穴位,清洁皮肤,确保贴敷部位无破损、无皮疹等异常情况。
将药物贴敷于选定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时间根据药物和病情而定,一般为2-4小时。
贴敷后,需观察贴敷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过敏反应,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