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患者的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ONTENTS01疾病概述02临床特点03护理评估要点04症状护理措施05并发症预防06健康教育内容
01疾病概述
病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常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病因与传播途径
病理发展过程初期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肠壁,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期在极期,伤寒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患者会出现高热、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等症状。缓解期在缓解期,患者的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但肝脾肿大和周围血象异常可持续存在。恢复期在恢复期,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但肝脾肿大和周围血象异常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季节性伤寒在夏秋季节更为常见,与卫生条件差和苍蝇等媒介昆虫的活动有关。易感人群儿童和青年更为易感,尤其是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的人群。爆发性伤寒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爆发性传播,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情况下。流行病学特征
02临床特点
发热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1~2周以上。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不相称,脉搏缓慢。玫瑰疹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肝脾肿大,以脾肿大更为常见。典型症状表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面色晦暗,无光泽。02
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等可检出伤寒杆菌。细菌培养白细胞总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常规血清中“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有诊断意义。肥达反应温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等症状明显,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分期特征极期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但排菌可能持续数月。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病情逐渐好转,但可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缓解期体温呈梯形上升,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可出现“玫瑰疹”。初期
03护理评估要点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每日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情况,特别是高热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体温骤降或波动。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注意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监测脉搏的速率和节律,警惕出现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或休克。生命体征监测
饮食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营养状况评估体重定期测量体重,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饮食和营养支持方案。电解质平衡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心理状态观察情绪变化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01睡眠状况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评估睡眠质量,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02社交能力观察患者与家人的交流情况,评估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03
04症状护理措施
高热处理措施可采用冰袋敷额头、腋下等部位,或使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避免体温过高。物理降温在医生建议下,可适量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注意观察药物反应。药物降温高热易导致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等。补充水分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曲线,以便及时调整处理措施。定时测体温
消化道症状管理饮食调整呕吐与腹泻处理口腔护理腹痛缓解给予患者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鸡蛋羹等,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以减轻口腔炎症和口臭。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排泄物,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观察呕吐和腹泻的次数、量及性状,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可采用热敷或轻轻按摩腹部等方法缓解腹痛,避免剧烈运动。
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疹,以免继发感染。皮疹护理要点01衣物选择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02皮疹观察密切观察皮疹的变化,包括皮疹的分布、颜色、大小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03皮肤护理可涂抹一些温和的护肤品,以减轻皮肤不适感,促进皮疹消退。04
05并发症预防
ABCD严密监测患者症状注意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肠穿孔的先兆症状。肠穿孔风险防控药物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肠道感染,降低肠穿孔风险。饮食管理避免食用刺激性、粗糙、过热等食物,减少肠道刺激。及时手术治疗一旦疑似肠穿孔,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和修补。
监测毒物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有接触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毒物,如铅、汞等。一旦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应立即进行驱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早期治疗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头晕、意识模糊、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观察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感觉、运动、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定期检查神经系统功能中毒性脑病预警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循环衰竭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