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气胸护理查房.pptx
文件大小:3.6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07千字
文档摘要

气胸护理查房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05

目录

CATALOGUE

02

患者评估要点

03

护理干预措施

04

并发症防控管理

05

健康教育重点

06

查房质量提升

01

疾病知识回顾

01

疾病知识回顾

PART

气胸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气胸是指胸膜腔内气体逸入并积存,导致胸膜腔压力升高,压迫肺组织,使其塌陷的一种病理状态。

02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自发性气胸、外伤性气胸和医源性气胸。其中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

病因

诱发因素

自发性气胸主要由肺大疱破裂、肺组织损伤等引起;外伤性气胸则由胸部锐器伤、钝器伤或火器伤等导致;医源性气胸则与医疗操作有关,如胸腔穿刺、插管等。

剧烈运动、咳嗽、打喷嚏、提重物或上臂高举等动作,以及吸烟、气道炎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常见病因与诱发因素

患者常有突发的胸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随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昏迷,甚至窒息。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

患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同时,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体征

02

患者评估要点

PART

了解气胸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可能的诱因,如剧烈运动、咳嗽、持重物等。

详细询问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等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变化情况。

了解患者有无气胸病史、肺部疾病史、手术史等,以评估此次气胸的可能原因和严重程度。

询问患者近期用药情况,特别是是否使用过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以评估气胸的风险。

病史采集关键内容

发病时间与诱因

症状表现

既往病史

用药史

呼吸频率与节律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警惕呼吸急促、浅快以及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

血压与心率

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以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及时发现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体温

监测体温变化,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等异常情况。

氧饱和度

持续监测氧饱和度,及时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以指导氧疗和调整治疗方案。

生命体征监测指标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胸部X线检查

超声检查

胸部CT检查

影像学检查动态观察

了解气胸的范围、程度,观察肺压缩情况、纵隔移位以及有无胸腔积液等。

更准确地评估气胸的范围和程度,观察肺内病变情况,如肺大疱、肺气肿等,以及纵隔、心脏等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可用于评估胸腔积液量及性质,协助进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等操作的定位。

通过连续影像学检查,了解气胸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03

护理干预措施

PART

体位管理与氧疗护理

体位管理

让患者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减少胸腔内压力,有利于气体排出和肺复张。

氧疗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氧饱和度,调节合适的氧流量,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促进肺复张和减少肺水肿。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因呼吸道阻塞而加重气胸。

术前准备

引流液的观察与处理

引流管的固定与保护

拔管指征与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准备合适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确保引流通畅。

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扭曲或受压,确保引流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当患者病情稳定,胸腔内气体或液体已基本排出,且引流量明显减少时,可考虑拔管。拔管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拔管后胸腔内无异常。

胸腔闭式引流操作规范

疼痛评估与缓解策略

采用疼痛评分表,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了解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如按摩、针灸、热敷等,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疼痛缓解策略

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镇痛

01

02

04

03

非药物镇痛

04

并发症防控管理

PART

张力性气胸识别要点

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烦躁不安等症状。

呼吸困难程度评估

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

气管移位情况

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呈鼓音。

呼吸音变化

患侧胸壁饱满,肋间隙增宽,可有皮下气肿。

胸壁情况

轻微皮下气肿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密切观察

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预防感染

严重皮下气肿可行切开排气或穿刺抽气,以减轻症状。

排气治疗

01

03

02

皮下气肿处理原则

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促进皮下气肿吸收。

氧疗

04

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进行胸腔穿刺、引流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无菌操作

抗生素应用

呼吸道护理

营养支持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

合理饮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