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2)解读XXX2025.5
1.2.儿童肥胖现状与危害儿童肥胖诊断标准4.5.儿童肥胖管理策略儿童肥胖预防措施CONTENTS目录3.儿童肥胖评估内容
01儿童肥胖现状与危害
030201肥胖率持续上升近年来,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5.0%和1.7%上升至2011—2015年的11.7%和6.8%。
2009—2019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性别差异特点男孩肥胖率普遍高于女孩,这种差异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2019年男孩肥胖率达13.4%,女孩为7.3%。
从1985年到2019年,7至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从0.1%增加至9.6%,增长了75.6倍。城乡差异变化城市儿童肥胖率高于农村,但农村肥胖率增长迅速,未来可能反转。2019年城市肥胖率为10.9%,农村为6.6%,城乡差异明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儿童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儿童肥胖流行趋势
肥胖儿童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在学业表现上也存在差距,认知能力测试表现较差。
肥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如身体形象障碍、自尊心低下、社会关系受损、高度内化(抑郁和焦虑)以及外化行为问题(多动和攻击性)等风险增加。心理健康影响肥胖儿童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慢性病。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增加骨折风险。
41%~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严重威胁国民健康。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身体健康问题儿童期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肥胖儿童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儿童肥胖与成年期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成年期疾病风险儿童肥胖危害
02儿童肥胖诊断标准
010203体质指数(BMI)诊断法建议年龄≥2岁的儿童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2(m2),与体脂相关且相对不受身高影响。
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界值点。腰围与腰围身高比腰围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WHtR)是判定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体成分测量体脂肪含量即人体内脂肪组织占体重的百分比,是比较直观地判断肥胖的指标,但缺乏统一标准。常用的体成分检测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空气置换体积描记法等。
体成分测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儿童的肥胖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诊断指标
遗传性肥胖综合征对极早肥胖(5岁前)、有遗传性肥胖综合征临床特征或有极端肥胖家族史的患儿进行遗传检测。
遗传性肥胖综合征如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奥尔布赖特遗传性骨病等,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需要排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儿童肥胖。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肥胖通常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如生长发育迟缓、皮肤紫纹等。药物引起的肥胖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在诊断儿童肥胖时,需询问患儿的用药史,排除药物引起的肥胖。010203特殊情况诊断
03儿童肥胖评估内容
STEP.01STEP.02STEP.03饮食与生活习惯询问饮食、身体活动和睡眠的情况,是否伴有继发性肥胖的相关症状等。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以及睡眠不足等均可能导致儿童肥胖。家族史与用药史了解既往用药史(特别是某些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发育史,是否有肥胖家族史等。
家族中有肥胖患者或患儿使用过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需特别关注其肥胖风险。心理健康状况肥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如身体形象障碍、自尊心低下等风险增加,需进行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了解肥胖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病史采集
身体指标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型、第二性征及性发育分期(Tanner分期)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全面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肥胖程度。特殊体征检查注意有无智力发育异常或畸形体征,是否合并黑棘皮病或皮肤紫纹,青春期女孩是否有痤疮和多毛症等。
特殊体征的出现可能提示潜在的疾病或并发症,需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其他检查包括特发性颅内高压(假性脑瘤)的眼底检查,双下肢或膝关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