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2)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0.79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2.97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2)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S儿童肥胖现状与危害01儿童肥胖的管理策略04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02儿童肥胖的预防措施05儿童肥胖的评估内容03

儿童肥胖现状与危害01

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持续上升,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5.0%和1.7%上升至2011—2015年的11.7%和6.8%。

2009—2019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儿童肥胖的城乡差异儿童肥胖的性别差异男孩肥胖率普遍高于女孩,这种差异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2019年男孩肥胖率达13.4%,女孩为7.3%。我国儿童肥胖率上升趋势城市儿童肥胖率高于农村,但农村肥胖率增长迅速,未来可能反转。

2019年城市肥胖率为10.9%,农村为6.6%,城乡差异明显。儿童肥胖现状

01身体健康问题肥胖儿童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慢性病。

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增加骨折风险。03成年期疾病风险儿童期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02心理健康影响肥胖儿童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肥胖儿童在学业表现上也存在差距,认知能力测试表现较差。儿童肥胖的危害

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02

01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订的参考界值点。

该标准为我国儿童肥胖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2~5岁儿童BMI诊断标准02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相应性别、年龄组的体质指数参考界值点。

该标准考虑了性别和年龄差异,更精准。”6~18岁儿童BMI诊断标准0318岁时的体质指数无性别差异,均分别以24kg/m2和28kg/m2为超重、肥胖界值点。

该标准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18岁儿童BMI诊断标准BMI诊断法

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

腰围测量简单易行,适合大规模筛查。腰围诊断标准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

该指标受年龄、性别影响小,适合广泛筛查。腰围身高比诊断标准腰围和腰围身高比是判定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向心性肥胖儿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腰围与腰围身高比的临床意义腰围与腰围身高比诊断法

儿童肥胖的评估内容03

询问儿童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进食频率等。

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热量饮食、暴饮暴食等是肥胖的重要因素。饮食情况了解儿童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类型。

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体活动情况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儿童的新陈代谢,增加肥胖风险。

睡眠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肥胖儿童中较为常见。睡眠情况病史采集

身高体重测量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是评估肥胖的基础。

通过计算BMI初步判断肥胖程度。腰围臀围测量测量腰围和臀围,计算腰围身高比,评估向心性肥胖。

向心性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密切相关。体型及性发育分期观察儿童的体型,判断是否存在肥胖相关的体态异常。

评估性发育分期,排除内分泌疾病导致的肥胖。体格检查

STEP.01STEP.02STEP.03糖代谢异常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糖代谢异常在肥胖儿童中较为常见,需早期干预。血脂异常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肥胖儿童血脂异常发生率高,需积极管理。高血压通过多次测量血压,诊断高血压。

肥胖是儿童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发症评估

心理偏差评估评估肥胖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偏差,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会影响肥胖干预效果,需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干预对情绪创伤或心理异常者,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干预。

专业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偏差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肥胖儿童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评估

儿童肥胖的管理策略04

饮食调整控制食物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等低热量食物的摄入。

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减少快餐和外卖的摄入。运动处方根据儿童的年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鼓励儿童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睡眠管理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改善睡眠环境,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行为分析,识别肥胖儿童的主要危险行为。

制定行为矫正目标,逐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