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疗指南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CATALOGUE目录01疟疾概述02疟疾的诊断03疟疾的治疗04疟疾的护理05疟疾的预防
疟疾概述01202X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所致的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
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5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疟疾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蚊是疟原虫的传播媒介,其唾液中的疟原虫子孢子进入人体后引发感染。
也可通过输血、母婴传播等途径,但相对较少见。疟疾的传播途径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约半数人口面临疟疾感染风险,每年约2.3亿人感染疟疾。
尽管我国在2021年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输入性疟疾的威胁依然存在。疟疾的流行现状疟疾的定义与病原学
典型症状典型的疟疾症状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大汗,可伴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
不同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症状有所不同,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病死率较高,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01重症疟疾表现重症疟疾多见于无免疫力人群,可出现意识受损、虚脱、多次抽搐、酸中毒、低血糖、严重贫血、肾功能损害、黄疸、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显著出血、休克、高原虫血症等症状。
由于我国人群对疟疾免疫力极低,患者原虫密度5%即可导致重症疟疾。02特殊人群表现妊娠期疟疾发作可致流产、早产、死产,婴儿出生后不久可出现先天性疟疾。
儿童症状不典型,可出现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巨脾等表现疾的临床表现
疟原虫子孢子进入人体后,先在肝细胞内繁殖,形成裂殖体,裂殖体破裂后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继续繁殖。
红细胞内的疟原虫不断繁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更多的疟原虫和代谢产物,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疟原虫的侵入与繁殖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疟原虫的代谢产物产生免疫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发热、寒战等症状。
由于疟原虫的抗原变异能力强,人体难以形成持久的免疫力,这也是疟疾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人体的免疫反应疟疾可引起多器官的病理变化,如脾肿大、贫血、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脑水肿等。
重症疟疾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是疟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疟疾的病理变化疟疾的发病机制
疟疾的诊断02202X
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010203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疟疾的关键,包括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
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在急性发作时增加,发作后则正常,多次发作后,白细胞计数减少而单核细胞增多,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下降和血小板减少。根据流行病学史(在境外非洲或东南亚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近2周内输血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流行病学史是诊断疟疾的重要线索,对于有疟疾流行区旅行史或输血史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疟疾。临床表现包括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大汗,可伴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
不典型患者可出现发热加呼吸系统症状、或发热加消化系统症状、或发热加神经系统症状等,易出现误诊。诊断原则
血涂片疟原虫显微镜检测是WHO推荐疟疾诊断的“金标准”,其不仅能确定疟疾感染和鉴别疟原虫株,还能识别疟原虫期和原虫密度,协助重症疟疾救治。
检测时需采用外周血涂制厚、薄血片,采用吉氏或瑞氏染色后,显微镜油镜检测疟原虫。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纸条具有检测简便、快速的特点。
不同快速诊断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很大差异,其中以HRP2/HRP3为靶抗原的诊断试纸条对恶性疟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不能检测其他疟原虫株。以PCR检测技术为主的核酸诊断方法,及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宏基因检测不仅能进行虫种的鉴别,还可以用于疟原虫抗药相关基因的检测,具有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特点。
但只有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疟原虫基因检测盒才能用于临床疟原虫基因检测。血涂片显微镜检测快速疟原虫抗原检测疟原虫基因检测132实验室检查方法
疟疾病原学检查阳性,但无临床表现者。
无症状带虫者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治疗。无症状带虫者有流行病学史和疟疾临床表现,但疟疾病原学检查阴性。
对于临床诊断病例,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疟疾病原学检查阳性,有临床表现(包括流行病学史)。
确诊病例需要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同时出现重症疟疾临床表现。
重症病例病情凶险,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发热性疾病临床诊断应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登革热、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败血症、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巴贝虫病、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旋毛虫病等相鉴别。
这些疾病虽然也有发热症状,但病因和治疗方法不同,需要仔细鉴别。非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