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重症医学专业学生轮转ICU的教学模式
蒋良艳,汤展宏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南宁530021)
重症医学是处理和研究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疾病或创伤与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1]。重症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专业知识及技能融合的学科,因此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在危重症患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件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临床医学专科之一[2-3]。我国在大力推动重症医学发展的同时,不断重视重症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重症医学专业水平。在众多重症医学专业教师的努力下,重症医学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重症医学专业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同时,教育部也积极支持高校开展重症医学相关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规范重症医学教育[4-5]。
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救治水平,应培养非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危重症患者的能力,掌握ICU相关的基本专业技能及操作。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成立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部分学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麻醉科、急诊科、影像科、康复科等)的规培生和研究生都要在重症医学科轮转学习1~3个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在重症医学教研室的教学工作中占比较大。因此,针对非重症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重症医学的轮转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6]。首先,重症医学是独立于传统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学科,目前在大多数医科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尚无专门介绍重症医学的章节,非重症医学专业的规培生及研究生对重症医学并不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较为匮乏,并缺乏对危重病人抢救的经验[7]。其次,学生在重症医学科的轮转时间为1~3个月(大多为1个月),且学生需要参与临床跟班工作,由于学习时间短、学习难度大、工作强度高,导致学生精力不足,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次,在ICU轮转的学生的医学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且每个月轮转的研究生、规培生人数较多(20~30人),实施统一教学较为困难。最后,目前关于非重症医学专业学生轮转ICU的教学缺乏规范。学生仅跟随各临床组长查房学习,可能会出现由于病种单一、带教教师专长倾向不同等因素而导致学生难以得到全面的规范化培训的现象,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8]。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重症医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的处理方法,提高整体临床救治水平,是重症医学临床教学的难点。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制订了为期1个月的针对规培生及研究生的教学计划,拟通过多媒体授课、教学查房、学员自制PPT进行病例汇报等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轮转的规培学员及研究生中实施教学。
由于每个月在ICU轮转的规培生和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水平不等,因此在入科培训前,需通过手机答题(选择题)的方式摸清学生的学前水平。测试内容涉及中枢系统(脑复苏)、呼吸系统(低氧血症)、循环系统(休克)、消化系统(肠内营养)、泌尿系统(急性肾损伤)、外周循环(深静脉血栓DVT)、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镇静镇痛、重症血液、重症感染等十个模块;同时,学生选出在ICU学习期间最期望掌握的板块内容。最后,在出科前通过远秋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进行在线出科考试。
轮转的规培生和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通常情况下,麻醉学和急诊专业的学生在技能操作和处理危急情况的水平上稍优于其他专业,三年级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更熟练。因此,根据专业与年级,按照高带低、熟带新的原则,每3~5人为一组,指定小组长,开展临床跟班工作。学生分组不仅可以更快上手临床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起到互学互助的作用。同时,给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是高年资的主治及以上水平的医师,负责学生在重症ICU轮转期间的具体指导工作。
按照1个月的轮转时间制订教学计划,采用理论知识小讲课+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教学查房的混合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提高临床技能,加强医患沟通,达到提升学生处理危急重症疾病能力的目的[9]。具体安排如下。
1.基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应用小讲课形式开展专题模块授课。由于学生在ICU轮转学习的时间短,且人数较多,因此,理论授课采用目前我国高校应用最广泛的LBL教学法。由教研室统一制作PPT课件,授课教师统一备课,不仅节省了教学资源,缓解了教师临床、科研、教学的压力,更能保证传授的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LBL教学法对学生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