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脓毒症患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延长输注专家共识解读
主讲人:XXX2025.5
01脓毒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延长输注的理
02论基础
03延长输注的有效性与临床获益
目CONTE录NTS
04延长输注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05临床应用要点与实践建议
脓毒症与β-内酰胺类抗
生素概述
脓毒症的定义与危害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异常反应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脓毒症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重症监
功能障碍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全身炎症护病房(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
反应、免疫失调、微循环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组织人、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
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紊乱。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疾病患者增多,脓毒症的防
早期识别和干预脓毒症至关重要,否则病情会迅速恶化,控形势日益严峻,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风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不同类别及其代表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单环β-内酰胺类等,每类药物都有其独特
的抗菌谱和临床应用特点。
例如,青霉素类对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头孢菌素类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效;碳青霉烯类则具有广谱抗
菌活性,对多重耐药菌也有良好疗效。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原理
该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的关键酶,阻碍细胞壁的正常构建,使细菌细胞壁变得脆弱,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这种作用机制使其对多种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受到细菌耐药机制的影响,如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改变细
胞壁合成途径等。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关键PK/PD参数为游离药物浓度高于病原体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占给药间隔的百分比(%fT>MIC),不同种
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所需的%fT>MIC目标值不同。
例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目标值为40%,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别为50%和50%~70%,高水平的%fT>MIC对控制重症感染
有益,因此优化输注方式以提高%fT>MIC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延长
输注的理论基础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点
杀菌效果与药物浓度维持时间的关系与剂量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区别
作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活性与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