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docx
文件大小:40.7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7
总字数:约3.73千字
文档摘要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莫安胜,林连芳,陈琳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心胸甲状腺外科,广西南宁530199)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1]。由此可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15年开始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培养,执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这也间接导致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导师接触减少,许多导师不知该如何培养。临床能力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与此同时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有许多学者纷纷开展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探索[2-12]。以下为笔者关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体会和总结,期望对同专业导师有所帮助。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培养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和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是医院及各大院校共同努力的方向。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研究生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下孜孜不倦不倦地学习,还需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学术指导,帮助研究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好健康的心理建设。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比,更加偏重于临床能力与理论的结合。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应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临床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与实践。同时注重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有来源于理论应用于临床并且回归临床,才能平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

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临床的轮转将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如此,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仅有8个月在导师所在的科室学习,这8个月包含完成课题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能够与导师在同科室的时间很短,期间要完成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与科研三者的结合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很多导师认为时间太短,难以对研究生进行指导。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需要想办法解决,才能成为真正的导师。

根据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在理念和方法上做出改变,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第一,教学内容方面,不能仅靠本科室的理论和跟诊时的短暂教学,研究生了解到的碎片式知识难以支撑系统学习,这需要导师学习其他医学专科知识,或者根据需要从不同专业中抽取教师组成导师组以便给予研究生更好的指导。第二,教学空间方面,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无法时常跟随导师学习,学习环境也有限,可以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每周定期开展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的视频会议。第三,形式方法方面,将研究生的科室轮转与本科室相结合,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订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培训计划,优化科室轮转方案,使研究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鼓励研究生利用有限时间投入动物实验的科学研究,并检索国内外文献,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撰写论文。可以开展多方位教学,以便更有利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高,互联网教学方式在大部分地区获得了推广和应用。针对研究生与导师接触时间少的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教学,利用组建微信群、QQ群,使用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沟通、学习、传递文件,利用最直观的视频方式录制微课并进行沟通讲解。

随着互联网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随时可以对研究生的线上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利用计算机的实践属性,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案例展示、课堂讨论、课程实验等[13],让研究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增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对于导师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估,也形成了网络课程计划评价、网络课程开发评价、网络教学过程评价和网络教学成效评价四个环节的网络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以不断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14]。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参与度和导师的教学水平,把握互联网教学方式,将线上与线下课程充分融合,使得课堂教学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和谐。

临床能力的培养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然而,研究生与导师在同科室的时间较短,同时研究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很难有完整集中的上课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应用案例分析对研究生进行检查和指导。案例分析由研究生提供,导师则不断地提出问题。案例分析每个月1~2次,由研究生轮流提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占用研究生时间较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了四年的理论学习及至少一年的实习,具备了良好的案例分析基础。案例分析不仅可以检验研究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思维,还能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