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本科“专创融合”培养路径探析
杨慧王垚师梦雅
[摘要]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CBE模式和以成果导向的OBE模式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各有所长。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型、应用型学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专业与创新专业融合不协调、评价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模糊等困境。基于CBE与OBE两维模式,构建进阶式成果—能力导向模式课程体系,增加课程设计的空间弹性和协同性,在应用性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形成“以创促教”、“以本为本”的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应用平台,完善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完善多视角、多层次、可量化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心理学;CBE;OBE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中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整合路径分析及效果评估研究”(20ba-17);2021年度河北中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21yb-8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2022-11-25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未来长期发展的动力水平的新标准。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型学科,更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是应用心理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当前,应用心理学专创融合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尚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的优化,亟需在课程体系、团队建设、评价体系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融合双创教育培养困境
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毕业后能够在教育、人事、司法、卫生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咨询、治疗等工作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因此,各大高校在应用心理学创新创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融合不足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导向性不强
前期实地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是由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开设的通识课,在专业深度上仍有不足。课程主要围绕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创业能力、创新思维等开展。课程目标导向性不强,理论框架不够清晰。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后,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构建创业项目,导致好选题没有高产出。
(二)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协调
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化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专业教育之外,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培训、资讯和实战经验不足,其他管理专业、辅导员队伍等擅长创新创业的教师又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使得专创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当前专业教学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渗入创新理念。应用心理学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基础课程,还要在产品设计、人因工程、临床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获得能力提升。这些领域正是创业活动的沃土。
(三)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不完善
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应涵盖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评估,增加专业教育向创新创业的倾斜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多样,以立项、结项、获奖一条龙的“结果论”让大学生陷入到没有结果就没有收获的消极评价中。
(四)传统授课方式急需“换代升级”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学术写作要求教师注重基于问题式教学、基于项目式教學,提倡研讨式教学,运用前沿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整合思路。
二、职业胜任力导向与成果导向两维模式
(一)职业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职业胜任力由麦克里兰首次提出,他认为在工作中表现优秀者往往具有与普通员工相区别的典型特征。胜任力理论关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力。莫瑞斯(Morris)基于胜任力理论提出的13能力模型,他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构建了二元13能力框架:(1)态度能力(韧性、弹性、自我效能);(2)行为能力(机会识别、机会评估、防范风险、构建愿景、创新行为、资源筹划、灵活性、创造价值、规划及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1]。在随后的能力训练前后测中发现,13种能力都有了长远的发展。这说明,态度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作为衡量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弥补了以往创新创业理念重技能轻素质的不足,充分重视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因素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研究在13能力框架基础上构建应用心理学专创融合路径。
CBE(CompetencebasedEducation)模式是基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