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外语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24)
“互联网+”的生态模式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互联网+教育”必将是大势所趋,在新环境和新趋势中,外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将“互联网+”的生态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融合式教学,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实施,教学行为受到教学理念的支配。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部分教师因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不主动更新知识体系,在常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教学思维模式;还有一部分教师入职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实践积累和教学经验,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创新。国内部分大学英语课程还停留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上,教师只注重语言输入,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教学成了“独角戏”,这种课堂氛围扼杀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的思维火花,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有至少六年以上系统学习英语的基础,因此大学阶段英语科目的学习不能仅仅以期末考试及格和四、六级考试合格为目标,而应该努力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甚至能实现独立完成未来职场涉外工作任务的目标。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推进多年,但“应试教育”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这种现状和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性与融合性不够密切,要真正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把以考试为教学目标的思想转变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来,尤其是听、说等实际职场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材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为中国企业、中国商品、中国文化、中国方案等“走出去”的战略服务。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时既要考虑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相关背景,又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以及出版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高校选用的英语教材品种越来越丰富,这些教材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部分教材在编写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内容已经过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当前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部分教材中的练习和课堂活动缺乏实践性与互动性,无法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到所学的英语理论知识。此外,内容缺乏多样性、话题缺乏趣味性、案例缺乏代表性等,都是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职业性不强的突出表现。
教学方法无论对于哪个学段的学生、哪门学科的学习都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和路径。好的教学方法既能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普遍使用的是认知法和交际法,这两种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认知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语法翻译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使外语科目教学更加灵活;而交际法主张以交际行为或活动来推动教学,从而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交际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教师讲解、示范、问答、揭示、总结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性、规律性的教学内容,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听众,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和被动的,教师只注重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未来真实场景中运用英语的实操能力。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受国外教学法的影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也采纳和吸收了不少手段与方法,但是随着大学扩招,班级容量变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也更为复杂多样,英语教学法总体来说还是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领悟能力、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因此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更无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课程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水准优质课程的打造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是一门相对系统和独立的课程,更是以语言知识、技能、文化、素养等为培养要素的综合学科。近年来,随着网易公开课、好大学在线、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教育平台的兴起,在线开放课程对传统线下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实现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就是以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为抓手,力促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模式的授课行为主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