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重磅】2025年国家自科基金函评流程大揭秘
随着函评进入尾声,基金会评即将拉开帷幕,记者采访了清华教授、浙大教授、交大教授等多位参加评审专家,总结出系列函评感悟,先说7条。
科学问题凝练不够。很多年轻博士,对科学问题和科学假说还是不够清晰,很多人说这几年基金本子写作水平提高,其实由于大量年轻博士的涌入高校,相当于稀释了整体水平,导致写作水平根本没有提高,还是维持现状,所以大家不要担心,整体写作水平还是那样,说白了就是博士期间科学素养没有培养出来。如何提高科学问题认知水平,可以看看写作沙龙前期推文,如何区分科学,技术和工程,其实本子里的科学问题就是申请人研究选题最底层,最关键,最基础,最理论的物理、化学过程,或是关联机制,构效关系啥的?也很好理解,可能很多青年申请人没有人指导或是系统学习过基金写作套路和方法。建议年轻申请人还是要适当参加一些培训,或是找找过来人听听建议。
创新理解不够。如何理解创新性,还存在巨大差异和问题,所谓创新,应该包括方法创新,理论创新,结构(材料)创新,应用创新,很多申请人对创新的理解还是不到位,或是根本就是随大流(跟风),用别人用过的方法,用过的原料,用过的思路,用过的材料,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拼凑的想法,盲目组合拼凑,这类课题很多。创新应该是另辟蹊径,不在低级重复上内卷,适当换换赛道(换方法,换思路),但是目标不能变,解决的问题可以是同一个,殊途同归的感觉。
科学问题提炼不够。立项依据中灵魂第二问要论证出自己的科学目标和自己要做事情背后科学问题不足。然而很多本子这块都是想当然,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分析,缺少必要的前人工作的总结,归纳,演绎。尤其是申请人想做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目标缺少必要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其实这些就是科学假说。只有这样才能把申请人想做的思路和方法引出来,否则新方法和新思路引出来显得很突兀。如本子应该写清到底要什么结构,目标的科学结构是什么?影响详细描述结构特征和结构能够实现性能的科学性。本质上就是宏观问题的科学本质分析不到位,问题的根本没有找到,着急忙慌就给出了方法,所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根本没有找到病因。建议看看沙龙前期关于灵魂五问的推文。
研究内容设置过于技术。很多都是制备与优化,缺少科学问题的展示和体现,研究内容本质是详细化的科学问题或具体化的科学问题,而很多本子都是技术,工艺,影响因素等。建议研究内容加些理论计算,从非实验角度和理论分析角度实现科学问题的展示和解析。
研究方案中的方法过于传统。研究方法太陈旧,而且缺少必要的逻辑。过多关注实验流程和思路顺序,缺少科学问题如何体现,如何通过研究方案体现科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研究方案需要系统集成,移花接木,申请人提出自己的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是初衷,比如无法原位,在线测试反应历程,传统思想是物理探针(物理检测,光谱检测,信号检测),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化学探针技术,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加持等等。科学问题还有申请人写成了三条,而且每条都是工艺优化和影响因素。建议写成两条即可,三条可能有很多评委或让你继续凝练科学问题,或科学问题不够精炼。
材料类课题的核心是结构问题,多尺度,跨尺度是核心,很多申请人也认识到了,但是,没有新方法去调控,去制备,还是老旧方法,那么评审人也不觉得申请人能做出与前人不一样的结果,或是新结果。传统思路,传统方法,怎么能做出新结果,所以评委不信申请人啥啥都是老的,旧的,怎么能做出新颖和创新结果。另外,当下很多申请人都研究界面结构,利用原位表征,在线表征,模拟计算啥的,然而界面结构很多情况下是动态演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申请人结合具体问题,结合界面结构特点,加入动态界面,动态结构的分析和解析,才能说清楚科学本质,尤其是反应过程中的动态结构演变和演化,说清楚了,才能知道结果的发展和演化的历程,所谓有因有果。
可行性分析缺少最新思维。申请人思想的可行分析,做法的分析,尤其是在新思路和新方法中最难的部分缺少必要的分析。这个地方不要加入人的可行,什么团队,什么教授,什么院士啥的,这些是研究基础里,尤其是头衔要弱化,很多会议都回归学术本源了,很少用头衔介绍教授了。很多申请书为了凑热点,增加了AI、人工智能,但是都没有说具体怎么做人工智能,都是泛泛地谈论加入人工智能,都没有写清楚到底怎么做?人工智能大部分是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还没有实现人工结论和人工决策。导致有凑热点的嫌疑,本子里对人工智能的做法缺失严重,尤其是如何实现,如何操作,如何服务?都没有说清楚,搞清楚。
【大咖分享】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洞察:何种标书能获上会资格?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函评工作已渐入尾声。部分学科的项目评审已顺利完成,并提交至基金委;而另一些学科的项目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评审进程。
回顾往年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