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空间攻防对抗军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卢哲俊张新禹刘振杨威刘永祥
[摘要]空间攻防对抗是当前的主要军事对抗领域之一。针对当前军校研究生培养无法有效适应智能空间攻防需求的这一问题,分析了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问题,摸索了一套面向空间攻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已开展的工作,给出了人才培养方法实施的研究与实践结果,紧紧围绕未来空间攻防对抗使命任务,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为培养智能空间攻防对抗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智能空间攻防;新型军事人才;研究生培养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空天攻防智能信息处理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研究”(2020JGYB007);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空间攻防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2-0161-06[收稿日期]2022-03-30
空间攻防对抗是当前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对抗领域之一,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空间攻防对抗领域中的新型作战手段、作战方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结合,给传统的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空间攻防高层次人才需求主要面向研究生,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主动对标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切实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高端人才支撑[1]。军校研究生是我军的高层次人才主力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高科技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2]。军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3]。为军服务、为军培养人才是军队院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4],然而,当前军队高层次人才培养无法有效适应智能空天攻防需求,因此,对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直以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挖掘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学科优势,已经围绕空间攻防这一方向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空间攻防对抗领域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空间攻防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空间攻防信息处理创新团队”。汇聚了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以及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大批杰出人才。群体立足前沿,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解决空间攻防领域中的目标检测、捕获、跟踪、成像、识别等科学与工程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我国空间攻防系统研制和重大试验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系统培养空间攻防相关专业的人才,军队院校中只有国防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等承担了主要的培养任务。
空间攻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无法满足国家空间攻防战略的快速推进,限制了空间攻防相关领域的科技含量、应用创新和产业扩大,对空间攻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迫切要求:一是实现强军目标。空间攻防对抗是未来主要的军事对抗领域,是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关键。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空间攻防对抗专业人才队伍。二是迎接时代挑战。未来的空间攻防对抗正逐步朝着智能化、无人化方向不断发展,传统的相关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最新的技术方向上着墨较少,难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三是践行学校使命。习近平主席训词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航向,是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要根据训词要求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构建面向部队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当前的军事人才培养无法有效适应智能空间攻防需求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问题,探索并实践了空间攻防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法,为培养打赢智能空间攻防战争所需人才提供基础支撑。
一、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点与问题
(一)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点
空间攻防对抗体系一般由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空间攻击系统和空间防御系统三部分构成,主要的对抗内容包括监视预警、跟踪预测、成像识别、指挥控制、辅助支援、精导反击。装备包括地基、空基、天基及其他专用小平台系统中的雷达和光学等装备,以及与装备相关的检测、捕获、跟踪、成像、识别等科学理论与技术(见图1)。不断研发新型空间装备,不断取得科学突破,不断完善空间军事理论,才能形成完善成熟的空间攻防对抗体系。
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攻防对抗呈现日益激烈的趋势,国家和军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