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文言载道——古代科技文的语言逻辑与科学精神《阳燧照物》
思考:古人如何利用太阳光取火?阳燧
作者介绍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该书在国际上影响巨大,有多种语言的翻译本,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阳燧照物》创作背景官场的起伏和人生阅历为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个人经历重文抑武,城市经济繁荣催生手工业进步,铜镜铸造等快速发展。学术氛围浓厚,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较高。学术氛围先秦墨家学派对凹面镜、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有过观察记载。沈括在前人基础上,深入探讨。科学发展
《阳燧照物》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凹面铜镜焦点几何光学niè老鹰相同,一致
用阳燧照物体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为中间有障碍的缘故。算学家说这叫做“格术”。譬如人摇橹,作支撑的小木桩成了橹的障碍一样。像老鹰在空中飞行,它的影子随着鹰飞而移动,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那么影子与鹰飞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过楼塔的影子,中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也都是倒垂,与阳燧的情形一样。第一层:先阐明阳燧照物成像为倒照物影是因为“中间有碍”,接着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解释:先用摇橹有“桌”相类比,再以“鸢西影东”“楼塔之影”皆系“中间为窗隙所束”,进一步解释都是因为“中间有碍。
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凹陷靠近芝麻豆子加于……之上
阳燧的镜面是凹陷的,当一个手指靠近镜面时,像是正的;当手指渐渐移远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见了;超过这一位置,像就倒过来了。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如窗户的孔、架橹的木桩、腰鼓的腰成了障碍一样,物体与像相对,就成了摇橹的情形。所以举起手来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来影子就越向上,这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阳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对着太阳照,光线都集中在内心。离镜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线集中成一个点,大小如芝麻粒,照到物体上面,物体一会儿就燃烧起来,这就是腰鼓最细的地方。第二层:解释凹面镜聚焦原理。先分三种情况描述凹面镜聚焦点的存在,若手指放到聚焦点处影像为正,远离聚焦点影像为虚(看不见),在聚焦点之内则为倒影;再进一步解释聚焦点;然后解释凹面镜聚光点取火的原理。
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已为物,以物为已。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岂止,不只是如此少改变唐代笔记体志怪小说
改变岂止物体是这样,人也如此,中间不被外物阻碍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变,是非互相颠倒;大的就把自己当成外物,把外物当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碍,却想看到不颠倒的物象,太难了啊!《酉阳杂俎》所说“海翻则塔影倒”,这纯属虚枉之谈。影像通过窗孔就会颠倒,这才是通常的道理。第三层:由物及人,说人也像凹面镜成像一样,因为“中间有碍”,而可能得不到真相。最后顺便提及《酉阳杂俎》对塔影的解释是错误的,再一次强调阳燧照物的原理。
研读精析《阳燧照物》
说明方法文中通过常见现象说明光学原理,如“窗隙中楼塔之影”说明小孔成像。举例子引用“算家谓之格术”。引资料对比“阳燧”与“腰鼓”形状。作比较
格物致知“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他亲自用手指靠近和远离阳燧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不同距离下手指成像的变化情况。注重实证深入探究阳燧照物现象背后的原理。他指出“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并以“腰鼓最细处”来类比光线的会聚点,尝试解释成像倒立的原因。穷究事理在描述阳燧照物现象时,用词准确,对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不夸大虚构。如对成像正倒变化的距离描述等。严谨态度
作业(三选二)查阅资料,撰写《阳燧与西方凸透镜研究的对比》小论文。撰写论文用文言说明自然现象:彩虹成因。仿写文章标注语法知识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翻译文章
谢谢观看《阳燧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