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教育已经成为建构“数字中国”宏伟蓝图中的核心环节。文章分析数字素养的概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评估当前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与挑战,分析打造数字技术环境、优化培训体系、强化数字伦理和构建评价体系等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数字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可靠的依据,从而确保教育质量与时俱进,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和教育各部门的努力下,虽然教师的数字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个人能力提升受阻、数字教育环境建设不足、相关政策制度支持乏力等。因此,探讨教师数字素养的建设问题,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还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未来发展,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所在。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和实践体现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
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并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赋予了明确的定义: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二)数字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数字素养主要体现在数字学习力、数字应用力和数字教学力这三个方面。
1.数字学习力
目前的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领域,数字学习力已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积极的研究意识,保持对新兴教育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教师能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通过自主探究、参加培训、开展研讨会、在线课程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数字技术,并具有将学习到的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能力。
2.数字应用力
数字应用力这一核心素养,在实践中深刻体现了教师对于各类数字工具和平台的驾驭能力,以及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方面的见解。具体来说,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常规的教学媒体设备外,对于新兴的数字技术也能娴熟地驾驭,特别是要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能够借助云计算、社交媒体等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跨时空的交流合作;能够开展有效的在线教学和远程协作,包括使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进行实时授课;具备在线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等应用能力。当教师习惯于把数字技术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时,也就逐步形成了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这种思维习惯会内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这将不断优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3.数字教学力
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显著特征,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无限可能。它不仅改变了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发展。
教师的数字教学力,便是这一变革中的关键能力。它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将数字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探索并发展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教学力具体表现在教师能使用数字技术如VR技术、数字化教材和在线学习平台、智能化评估系统等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并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即时反馈。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将为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与挑战
(一)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
自《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实施以来,教育领域经历了显著的数字化转型。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组织培训和示范课,推动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数字素养普遍得到提高,但不可否认,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
(二)教师数字素养面临的挑战
为深入了解教师数字素养在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课题组设计并实施了一项问卷调查,涵盖江苏省内150多所中小学校,主要涉及教师自身因素、学校环境因素以及制度政策因素三大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数字素养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主体受限、环境不足、制度乏力三个方面。
1.教师自身因素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或对新技术不敏感等因素,主动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意愿不强,这部分教师习惯于经验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生事物有一定的畏惧及抗拒心理,感觉采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及平台难度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样可以让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
2.学校环境因素
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建设跟不上也是影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