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引言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立: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成立;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得界限,BMI“28为肥胖得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得界限。编写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控制工作指南》提高第一线卫生保健人员对超重和肥胖得认识,了解开展防治措施得原则和具体方法;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得个人作为参考。
内容引言肥胖程度得评价和分类肥胖得流行特点肥胖发生得主要因素超重和肥胖症得危害肥胖症得干预特殊人群得处理附录
肥胖症得流行病学特点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欧美:肥胖症(BMI≥30)患病率一般在20%左右;中国: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8岁以上成年人得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2、8%和7、1%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全球增长迅速大多数欧洲国家:过去10年间,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40%;中国:增长2、63%
肥胖得流行特点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率呈增长趋势,这种持续增长得趋势在幼儿、青少年(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各人群均有所体现。10年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增长2、98个百分点、肥胖率增长2、63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
肥胖程度得评价和分类
肥胖得分类根据引发肥胖得因素;外因性肥胖与内因性肥胖内因性肥胖分为:下丘脑性肥胖、内分泌性肥胖、能量代谢性肥胖、饮食过多性肥胖、遗传性肥胖、药物性肥胖、体质性肥胖七类。根据脂肪分布;上身肥胖和下身肥胖、中心性(向心性)肥胖和周围性(全身匀称性)肥胖、男性肥胖和女性肥胖、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和皮下脂肪蓄积型肥胖。根据有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简称BMI计算方法:BMI=体重/身高2(kg/m2)优点: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得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局限性:对肌肉很发达得运动员或有水肿得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得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得减少较多,计算得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
腰围腰围(WaistCircumference,WC)目前公认腰围就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得最简单、实用得指标。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得关系。
肥胖程度得分类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
肥胖症发生得主要因素
肥胖症发生得主要因素能量得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就是一种多因子引起得复杂疾病;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得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生理和代谢)和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文化、膳食、活动量和心理因素)影响。
肥胖症发生得主要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
那些人进食量过多?
不吃早餐;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晚上吃得过多;吃快餐;进食速度快;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吃零食;加多余得食物;
那些人体力活动过少?
静坐看电视;静态工作;通过有氧中低强度体力活动有助于减肥;走路、骑车、爬山、慢跑、游泳、打羽毛球、跳舞、划船、滑冰等;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生活方式得改变,“宴会”和“聚餐”;进食消愁;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等,对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超重和肥胖得危害
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心血管危险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胆石症激素分泌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风糖尿病骨关节炎癌肿
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肥胖症得干预
干预原则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得生活方式。鼓励摄入得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得膳食。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得不利作用。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得健康效益。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得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得重要环节。树立健康体重得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得误区。
干预策略与措施一般人群得普遍性干预高危人群得选择性干预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患者得针对性干预
一般人群得普遍性干预
群体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