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系统理论的现代冶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蒋良兴,李思敏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冶金工业生产、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为加快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发展能更加科学处置冶炼废物和更加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的现代冶金。因此,培养面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冶金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能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普遍形态、基本特征与要求便是绿色增长。作为评价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绩效的标尺,绿色经济已然成为衡量经济效率水平的主要标准,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1]。冶金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建设和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现代冶金体系,是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快速转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影响。
发展方式的改变,自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大批能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个人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冶金工业正处于改造提升的关键时期,已开始由过去的大规模重复建设转向以环保、节能、智能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现代冶金,需要创新传统冶金生产工艺技术,将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用于冶金行业,这一过程需要大量具有交叉学科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行业领军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基础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知识面不广,学术视野有待拓宽,无法满足现代冶金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工程教育长期以来重“学”轻“术”,重理论知识轻实务,重计算推理轻实践论证,学术与实务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即便培养计划中安排了众多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教育部对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仍然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2]等问题。
众所周知,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唯有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内在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高等院校进一步变革和创新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处理复杂冶金工程技术实践问题,特别是参加复杂冶金过程的产品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创新和产品研发等实际活动,增强其处理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培养产业领军人才所应具备的领导、决策、统筹、控制和管理素质,为产业输出大批能处理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绿色、节能、智能的现代冶金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关键人才保障。
开放系统,是指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能源、资讯等交流关系的系统,是和封闭式信息系统相对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开创了开放式信息系统的概念,之后将开放式信息系统视为普通信息系统的范畴,并以封闭式信息系统作为其特例。当系统中的物质输送量为零时,就可以从开放体系中推论出封闭系统。此后,开放式系统论在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哈肯的协同结构等概念中获得了重要发展。
开放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内部之间不同部分的关联,并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以达到特定目的。系统边界使系统从外部脱离,但系统仍通过能量与物质流动维持,而这些能量流与物质流则透过边界从外进入系统。开放系统由输入和输出过程、转换过程及反馈环构成。有关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组织必须满足环境以获得持续的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使组织能够维持经营而保持这些联系。向管理者反馈有关系统绩效方面的信息,管理者收到反馈后重新审视其行动,合理决策。
从过程分析来看,关于组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过程,扬·哈维将其分成了两种不同的阶段:一种是基础过程,另一种则是转化过程和辅助过程。其中,基础过程是最关键的,其工作范围涵盖了所有转换过程和辅助过程。从输入到输出,这也是一种最基础的生产流程。以高校培养人才作为切入点,首先学生进入专业学校,而在进行生产基础流程的加工后,即经过学校的培养教育后,产出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人才。
在组织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杂互动中,为更好地实现对社会需求的产出,转化流程与辅助流程应运而生。在转换和辅助过程中,组织的输入与产出都有了比较明晰具化的表现对象,主要体现为输入人才、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转换与辅助之后,再输出商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