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分析综述
目录
TOC\o1-3\h\u14806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分析综述 1
31956(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1
19003(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2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这一概念是基于在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劳动关系这一社会经济的形成则需要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者而构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双方所缔结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它贯穿于用人单位的从生产到经营再到分配的各个环节,也是当代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左祥琦.劳动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第2-5页
左祥琦.劳动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第2-5页
关于劳动关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1.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在劳动关系中,经济利益是其关键所在,一般来说,此种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的一种连接,是各种关系的集合。在这其中不仅包含了用人单位的基本权益,更重要的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2.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劳动关系则是人民群众为了从事社会性工作而构成的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在这其中包括从业关系、劳动者的组合关系以及对劳动者利益的分配等。
3.从劳动法学角度来说:在特定范围内调整的法律关系是劳动法所表现的形式,这也意味着此种社会关系的产生是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共同参加的。而企业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以及社劳动经济关系这三个层面包含在此类关系之中。
“由于国家的体制及历史背景与文化风俗的不同,因而对劳动关系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私有制企业中,工作人员与单位之间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被称为劳资关系;而雇佣关系是主要以就业关系为重点的个别劳动关系中的一种,他主要体现的是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而在劳工关系中,更加关注的是集体的意志,尤其注重劳工团体的重要位置当然仍然是以劳工为重点的关注对象;如果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去看待劳动关系,那么我们会得出一个“员工关系”的概念,该概念主要包含的是就业以及就业后的企业管理关系,而前方提到的劳资关系也被其包含其中,所以该概念能够替换掉劳资关系;还有一个关系为产业关系,又被称为工业关系,他在理论中有两层方面的含义,就狭义方面来说,他的概念与劳资关系相似,从某方面来说他与劳资关系可以基本看作一样,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此种关系可以囊括之前所有的劳动关系。”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社会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第3-14页
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社会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第3-14页
综上所述,以上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特定劳动关系性质及特点的不同表述。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已经对劳动关系的主体有了较为明确的规范,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由劳劳动者和劳动使用者共同构成的。而对于“劳动者”的主体范围的规定,我国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16周岁是我国对劳动者所规定的最低年龄的要求,而对于某些特殊单位在其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时,用人单位不得妨碍其接受知识的权利并且还要保障其身心全面的发展,此外还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批手续。
2.劳动合同与用工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从上述法条中可以得出,双方的劳动关系是否能够成立首先看的是劳动合同的签订是不是真实有效的,而在劳动者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外在表现所以就只能依据劳动者实际的用工行为来看是否达成了劳动关系,这里所说的用工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行为。”许建宇:“‘用工’法律问题初探”,《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10期,第54页
许建宇:“‘用工’法律问题初探”,《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10期,第54页
3.从属性
从属性是其与其他劳务关系的最显著的区别,与此同时也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一般来说,人格上的从属性以及经济上的从属性可以共同构成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但有一些学者认为,其中还应当包含组织上的从属性。
(1)人格从属性
黄越钦先生认为:“人格从属性即负有劳务给付义务一方基于明示、默示或依劳动之本质,在相当期间内,对自己之习作时间不能自行支配”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从本句话中可以看出,由于劳动者在实施劳务行为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进而导致其该时间段内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也缺少一定的自由,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只能牺牲自我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