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馆藏玻璃底片保护与利用要求》(编制说明编写要求).docx
文件大小:14.84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3.47千字
文档摘要

《馆藏玻璃底片保护与利用要求》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玻璃底片,是以玻璃为片基,将感光乳剂均匀涂布其上,再经过曝光、显影后记录图像信息的感光材料。

摄影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银版——蛋白相纸——玻璃湿版——玻璃干版——胶片——数码影像等几个阶段,玻璃底片的使用从1851年火棉胶湿版成像开始,一直到1950年前后被纤维胶片底片完全代替,是摄影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承载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图像记录。

玻璃底片作为图像文献,可以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生动展示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图像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及社会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收藏的一个类别,被收藏在各类博物馆、档案馆中。故宫现藏拍摄于清末民初玻璃底片近3万片,主要拍摄内容包括文物类、故宫古建筑类、帝皇像及展览陈列类影像。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800余片玻璃底片,拍摄记录了国博从1920年代建馆时期的珍贵图像,近期还从社会上征集收藏了一批英国人拍摄的清末老北京城玻璃底片;河南博物院现藏1350余张玻璃底片,

拍摄于建馆初期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记录了1927年成立之初的河南博物馆馆址、馆貌、展览状况、工作人员及博物馆工作的其它方面图像资料。各级博物馆、档案馆也收藏数量不等的玻璃底片。

通过对现存的玻璃底片研究发现其重要作用可总结为:

1.为研究百年前历史提供重要的的证据和参考。百年前正是中国历史中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玻璃底片中人物或事件的影像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2.玻璃底片为研究和保护重要建筑、自然、景观等提供重要参考。从现存的玻璃底片看,有相当数量的底片拍摄的是当时著名建筑、景观等,这对于后人研究和保护及修缮提供了参照。

3、玻璃底片因年代久远,存在灰尘污染、底片破裂、药膜面老化、起翘脱落、发霉、污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影像信息的安全。分析造成各种病害的原因,主要和玻璃底片自身材质、制作工艺和长期历史保存环境等有关,玻璃片基本身是一种硬面脆的透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断裂,造成底片的局部缺失与残损,不适宜的保存环境更加剧了病害的发生、发展。因此对玻璃底片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本标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提出,2024年6月17日经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列入豫市监函〔2024〕88号《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4年第二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立项编号20242110168,性质为推荐性地方标准,由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档案馆起草,行业主管单位为河南省文物局。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按照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的

科学性、前瞻性、导向性,以科学性、可行性为基本原则,借鉴参考现有成熟的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根据河南博物院

在影像类文物保护、利用、管理中实际工作经验,在全国

范围内充分调研,吸收业内其他博物馆、档案馆的经验与

先进做法制定,使其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确保可行。本标

准严格按照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编写。

三、编制过程

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拥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证书》,是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科研和培训的重点基地,

具有丰富的文物保护实践经验。2019年完成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立项《河南博物院院藏玻璃底片保护》项目,对1350余片玻璃底片进行了科学保护,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撰写相关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并入选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对相关收藏单位玻璃底片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安全隐患,保护已迫在眉睫。

2023年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档案馆遴选具有长期影像类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经验人员成立《馆藏玻璃底片保护与利用要求》标准编制工作小组,确定了主要负责人,明确了小组成员职责,制定标准编写计划。

起草阶段: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结合玻璃底片保护、利用和管理流程,查阅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资料,

由起草小组讨论后撰写完成标准草案。

讨论稿阶段:2024年7月至2024年10月,起草小组有计划开展调研、考察,根据玻璃底片相关研究,通过多次起草组会议,对草案内容进行逐条审议与优化,形成工作组讨论稿。

征求意见稿阶段: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起草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在玻璃底片保护方面有实践经验的博物馆、档案馆、高校、考古院等单位专业人士意见。发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