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价采购流程不规范整改措施
一、引言
询价采购作为一种常用的采购方式,在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询价采购流程不规范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采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还可能导致采购质量下降、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询价采购流程不规范问题进行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询价采购流程不规范问题分析
(一)询价信息发布不规范
1.信息发布渠道单一
很多单位在进行询价采购时,仅仅通过内部公告栏或者单位官网发布询价信息,导致潜在供应商获取信息的范围有限,参与询价的供应商数量不足,难以形成充分的竞争,最终可能导致采购价格偏高。
2.信息内容不完整
询价信息中往往存在关键信息缺失的情况,如采购标的的详细规格、技术要求、交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方式等内容表述不清,使得供应商无法准确理解采购需求,从而影响报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供应商选择不规范
1.缺乏明确的供应商筛选标准
在选择参与询价的供应商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筛选标准,随意性较大。可能存在只选择熟悉的供应商,而忽略了其他更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供应商,或者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业绩等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查。
2.未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
部分采购单位在确定供应商时,仅仅依据供应商提供的书面资料进行判断,没有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导致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供应商无法按时交货、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三)询价过程不规范
1.询价方式不恰当
一些采购单位采用电话询价的方式,这种方式缺乏书面记录,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准确、报价混乱等问题。而且,电话询价无法保证所有供应商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报价,可能存在人为干预报价的情况。
2.询价时间安排不合理
询价时间过短,供应商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报价文件,可能导致报价不准确或者不完整;询价时间过长,则会影响采购效率,增加采购成本。
(四)评标定标不规范
1.评标标准不明确
在评标过程中,没有制定明确的评标标准,或者评标标准过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评价供应商报价时,没有考虑到价格与质量、服务等因素的综合平衡,仅仅以价格最低作为唯一的评标依据,可能导致采购到质量较差的产品或服务。
2.定标过程缺乏监督
定标过程往往由少数人决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问题。而且,在定标后,没有及时向未中标供应商说明未中标原因,引发供应商的不满和质疑。
(五)合同签订与执行不规范
1.合同条款不严谨
合同中对采购标的的规格、数量、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约定不明确,导致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纠纷。
2.合同执行监督不力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供应商的交货情况、产品质量等方面缺乏跟踪和检查,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影响采购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
(一)规范询价信息发布
1.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除了在单位内部公告栏和官网发布询价信息外,还应充分利用公共采购平台、行业协会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信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吸引更多潜在供应商参与询价。例如,对于一些大型的采购项目,可以在省级或国家级的公共采购平台上发布询价公告,提高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完善信息内容
在询价信息中,要详细描述采购标的的规格、技术要求、数量、交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内容,确保供应商能够准确理解采购需求。同时,要明确报价的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等重要信息,避免出现歧义。
(二)规范供应商选择
1.制定明确的供应商筛选标准
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供应商筛选标准,包括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业绩、生产能力、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在选择供应商时,要严格按照筛选标准进行审查,确保参与询价的供应商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例如,对于采购电子产品的项目,要求供应商具有相关的生产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资质。
2.加强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
对于重要的采购项目,要对拟参与询价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供应商的生产场地、设备状况、人员素质、质量控制流程等方面。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供应商的实际情况,避免选择到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
(三)规范询价过程
1.采用书面询价方式
尽量采用书面询价的方式,要求供应商以书面形式提交报价文件。书面询价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对报价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要对询价文件进行编号和存档,以备后续查询和审计。
2.合理安排询价时间
根据采购项目的复杂程度和供应商的准备时间,合理安排询价时间。一般来说,询价时间应不少于3个工作日,对于复杂的采购项目,可以适当延长询价时间,确保供应商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报价文件。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