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钢筋工程设计案例综述
目录
TOC\o1-3\h\u12278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钢筋工程设计案例综述 1
300561.1.1钢筋入场及存储 1
288501.1.2钢筋加工制作 1
325491.1.3钢筋安装 2
269491.1.4钢筋连接 3
264131.1.5钢筋质量控制 4
钢筋入场及存储
对于入场的钢筋,检验其质量合格证明相关文件以及规格型号是否同采购书要求的相同,并抽取部分进行性能检验,不合格率超过标准值的钢筋批次严禁使用。
通过检查的钢筋批次,统一存放至场地内设置的钢筋堆放场地并按钢筋类别进行分类堆放,钢筋堆放场地应靠近钢筋加工场地以便于钢筋加工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过程见下表5-3所示。
钢筋安装
钢筋混凝土板
板底钢筋需伸入支座内部且伸入长度需大于5倍钢筋直径。
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3钢筋加工工艺表
施工步骤
具体要求
钢筋放样
和下料
将钢筋分类好后,按照施工图纸中给出的要求进行钢筋下料,对长短钢筋进行搭配组合,计算出钢筋下料长度并做好标注。
钢筋除锈
钢筋表面需保持洁净,其表面附着的油污、铁锈等杂质需在使用前清理干净,考虑到人力除锈工作量大,本工程考虑使用冷拉工艺进行钢筋除锈。
钢筋调直
使用HL4–10A型数控调直机进行钢筋调直工作,调直后需保证无局部弯曲、小波浪形等缺陷,才能够继续投入使用。
钢筋切断
采用GJ5-40型钢筋切割机进行钢筋切割,根据实际工程所需钢筋长度,先切较长钢筋后切短钢筋,以减少钢筋损耗以及避免长度不够的问题,根据钢筋上的长度标记进行切割,切割过程中,若发现钢筋有缩头或者弯曲的现象,立即对这些问题处进行处理。
钢筋弯曲
将要弯曲的钢筋部位坐上记号,以设计图纸中要求的位置为准,采取GW40型钢筋弯曲机进行钢筋弯曲工作,避免工人用手直接进行操作导致弯曲误差较大以及钢筋性能的变化。
除图纸中具体注明外,短跨的板筋放外排,长跨的板筋放内排。
当板底与梁底平时,需将板下部钢筋弯折,然后伸入梁内置于梁下部纵向钢筋上方。
施工时需预留板上孔洞,各施工班组根据其专业图纸进行孔洞预留,不得后凿。板上开洞后洞边加强钢筋构造需满足16G101-1的要求。
对于图中管道井(风道除外)处的后浇板,若其未注明配筋,则配双层双向C8@180。
若梁板混凝土浇筑间隔超过2小时,需插入加强筋置于施工缝处,板中间配筋C8@200,长1000mm。
钢筋混凝土梁
梁宽改变时,若两边钢筋直径相同,则将其拉通,无法拉通的纵向钢筋在柱内进行锚固。
主梁内部位于次梁处的箍筋应贯通布置,主次梁交接处主梁附加箍筋及附加吊筋(根据需要配置)另详具体设计。
若主次梁高度相同,则需将主梁下部纵向钢筋放置于次梁下部纵向钢筋下面。
钢筋混凝土柱
柱内部箍筋一般考虑使用复合箍,作成长为10倍直径的135°弯钩形状。
施工混凝土柱时,应预留拉结筋在图纸中填充墙的位置。当柱边墙垛240时,可用素砼整浇。
楼梯间、短柱、角柱、错层柱需沿柱全长按100的间距进行箍筋加密。
钢筋连接
分别用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绑扎对框架梁、柱及剪力墙钢筋进行连接,其余直径大于22mm的受力筋采用直螺纹套丝连接。
绑扎连接
钢筋搭接处不应设置于其构件剪力或是弯矩最大处,且其末端到钢筋弯曲处的距离需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在受拉区域内,I级钢筋需要进行绑扎,且在钢筋末端接头处做出弯钩,对II级以及III级钢筋在相同的情况下不用做弯钩。
钢筋搭接完毕后,使用人工进行绑扎工作,即用铁丝将钢筋扎牢。
焊接连接
该工程焊接主要采用闪光对焊与电渣压力焊,其操作方法如下。
闪光对焊
闪光阶段:接通电源后,使两个待连接工件进行接触,并形成焊接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在电流通过后熔化为连接两个端面的液体金属过梁。在蒸气压力和电磁力的作用下,液态金属微粒不断喷射出来,最后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液体层,待其达到塑性变形温度方算结束。
顶锻阶段:闪光阶段焊接完成后,对待连接工件施加顶端压力使工件端面形成的金属过量中的间隙成为密封状态,并挤出其中的各类氧化杂物,清洁好后使中间的塑性金属紧密结合,最终得到牢固的接头。
电渣压力焊
引弧:通电后迅速将钢筋提起,在钢筋两端距离为2-4mm时引弧,若端头存在不导电物质或是由于其过于平滑造成引弧困难时,采取将上钢筋与下钢筋短接后再提起来的方法,重复数次进行引弧。
电弧:通过电弧产生的高温将钢筋端头不平整的地方熔化,再将其接口周围焊剂熔化来形成渣池。
电渣:在渣池形成一定厚度后,将上钢筋缓缓插入渣池中,此时电弧熄灭,进入电渣过程。
挤压:在停止供电的瞬间对钢筋进行挤压,将把焊口部分熔化的金属、熔渣等各类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