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欢乐购物街》教案-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综合与实践欢乐购物街》这节课中,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为依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分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数学眼光: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购物街中商品的特征,发现商品分类的标准和规律,培养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和量感。
数学思维: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经历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过程,培养有序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数学语言:学会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商品分类的依据和结果,能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展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
实践能力: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运用分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快速找到所需商品、合理规划购物预算等,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根据不同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的方法,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能够运用分类知识解决购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并能解释分类的理由。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真实购物街场景及各种商品图片;不同种类的商品实物或模型(如文具类:铅笔、橡皮、笔记本;食品类:饼干、水果糖、饮料;玩具类:积木、玩偶、小汽车等);价格标签、购物篮、收银台道具。
学具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小型商品图片或实物卡片,用于课堂分类操作;记录单、彩笔。
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学习分类的基本方法,对常见商品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一段热闹的购物街视频,视频中呈现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有食品区、服装区、文具区等不同区域。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看!这是哪里呀?
生:购物街!
师:对啦!购物街里有好多好多的东西,你们平时和爸爸妈妈去购物街买过什么呢?
生1:我买过饼干和巧克力。
生2:我买过新衣服。
生3:我买过铅笔和本子。
引出课题
师:哇,大家在购物街买过这么多东西!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购物街里的商品摆放得特别整齐,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是分类摆放的。
师:真聪明!分类摆放商品能让我们更快地找到想要的东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欢乐购物街”,去探索分类的奥秘吧!(板书课题:综合与实践欢乐购物街)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购物街视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购物经历,初步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探究新知
观察分类标准
课件展示教材中购物街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教材中的欢乐购物街,大家睁大眼睛,看看这里的商品是怎么分类摆放的呢?
生1:我看到有零食都放在一起,衣服放在一起。
生2:还有学习用品也在一块儿。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如果我们把这些商品分类,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觉得可以按照商品的用途来分,食品是用来吃的,衣服是用来穿的,文具是用来学习的。
师:非常棒!按照用途分类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小组2:我们想按照商品的种类分,比如饼干、糖果都属于零食类,铅笔、橡皮属于文具类。
师:这个想法也很不错!大家还能想到其他分类标准吗?
生3:可以按照颜色来分,把颜色一样的商品放在一起。
生4:还能按照价格,贵的放一起,便宜的放一起。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购物街图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思考商品分类的标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加深对分类概念的理解。
动手分类操作
师: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商品图片和实物卡片,请大家选择一种或几种分类标准,把这些商品分一分。分好后,用彩笔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