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设计.docx
文件大小:41.9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87千字
文档摘要

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设计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混合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传统线下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加快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载体,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运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实施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中有思,学中有行,知行合一。

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更容易受到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迷茫,所以需要帮助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混合教学模式下通过线上思政案例的导入、线下的讲授及实践两种途径,在课程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首先,混合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课前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微课视频、参与思政案例讨论等,课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思政案例贯穿始终,课后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知识运用与思想升华,思政育人润物无声[3]。其次,混合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整合各家所长,为学生所用。加之线下教师面对面的讲授,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将“学、思、行”有效结合。“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只有“学”,而缺乏“思”和“行”。混合教学模式丰富的线上资源可激发学生更多“思”和“行”的主动性,线上线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并且通过线上的数据、线下教学的反馈、课后参加实践项目的效果等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运用的能力及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才是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首先自身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其次思想上要加强自觉的积极的自我塑造,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发挥主力军作用[3]。实践发现如何在课程讲授中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强行植入,是当前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政治理论、社会热点等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同时对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总结、实践及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智移云的发展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目前比较成熟的在线教学平台,仅仅是围绕专业知识的讲授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很少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要使课程思政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线上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将思政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带动更多的学生研习,进而学生影响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实现混合教学模式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必须对教学方法等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混合教学模式下通过两种教学场景的创设,将课程思政通过思政案例、小组讨论、现场连线、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贯穿于线上、线下教学过程,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而言,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普遍不强,高校需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充分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实现立德树人。

传统的考评体系是以平日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赋予一定的权重来确定最终成绩的,更多的时候是一张试卷定乾坤。混合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引入,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评体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考评内容中必须体现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的考核,同时还要包括对思政方面的考核。考核的方式也不应该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也应实现全过程、多元化。

课程思政为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思想和理论根基,增强了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从宏观管理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全方位着手,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