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粽叶飘香迎端午夏日清风诗意浓)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诗词等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2.体会端午节蕴含的爱国、安康、团结等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3.强调端午假期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假期。
班会重难点:
1.重点:理解端午文化内涵(爱国、习俗、诗词)。
2.难点:传承家国情怀与现代安全意识结合。
班会准备:
PPT、视频、艾草/五彩绳材料等
班会过程:
一、端午溯源:屈子投江史韵长
1.节日简介
教师展示PPT动画,提问:“端午节比奥运会还早‘出圈’?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非遗节日?”(引导学生关注2000年历史与文化独特性)
板书关键词:农历五月初五、屈原、世界非遗
2.屈原故事
播放动画《屈原投江》片段后,教师讲述:“屈原被流放时,渔夫曾劝他‘随波逐流’,但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格?”(学生讨论后总结:爱国气节)
互动:请学生用一句话形容屈原,如“忠诚的爱国者”“宁死不屈的诗人”
3.爱国精神传承
教师举例:“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逆行抗疫,就像现代‘屈原’,用行动守护国家。你身边有哪些‘爱国小事’?”(引导学生答:爱护环境、帮助同学)
集体诵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化情感共鸣)
二、端午祝福:榴花蒲酒祝安康
1.安康祝福含义
展示“毒月”古人驱邪插图,提问:“为什么端午节不说‘快乐’而说‘安康’?”(学生联想:天气湿热易生病,祝福健康更贴切)
对比:春节说“快乐”,端午重“安康”,体现节日文化差异
2.传统驱邪习俗
实物展示艾草、菖蒲,教师问:“这些草闻起来像‘天然蚊香’,古人怎么用它们‘防疫’?”(学生观察后答:挂门口、煮水洗澡)
小实验:点燃艾草(安全操作),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向,解释“驱虫原理”
3.互动环节
教师说上句:“端午安康,岁岁平安”,学生接龙下句:“______”(示例:粽享安康,福满仲夏)
邀请学生分享家人的端午祝福,如“奶奶每年都要说‘端午戴五彩,一年无灾病’”
三、端午习俗:彩缕角粽遗风漾
1.吃粽子——南北饮食文化碰撞
展示甜粽(红枣)与咸粽(火腿)图片,提问:“如果你是粽子店老板,如何用‘甜咸融合’吸引顾客?”(学生创意:蛋黄豆沙粽、芝士肉粽)
教师揭秘:粽子古称“角黍”,粽叶包裹糯米象征“天地合一”,渗透古人智慧
2.挂艾草与五彩绳——动手实践
教师示范编五彩绳:“五色线代表五行,编好后在端午清晨戴上,寓意‘锁住安康’。”(分发彩线,学生分组编织,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评选“最佳创意绳”,奖励小香囊
3.趣味问答:习俗大挑战
提问:“‘躲端午’是指躲在哪里?”(答案:回娘家避灾)
“五毒”指哪五种动物?(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
四、端午精神:忠魂浩气意昭彰
1.赛龙舟起源与现代发展
播放杭州亚运会龙舟赛视频,教师讲解:“2023年龙舟成为亚运会正式项目,外国选手也在学划桨!这说明传统习俗在做什么?”(学生答:走向世界)
对比古今龙舟:古代祭祀祈福→现代体育竞技+文化旅游
2.讨论:班级中的龙舟精神
教师引导:“运动会接力赛时,为什么交接棒失误会影响成绩?这和赛龙舟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总结:团结协作、节奏一致)
情景模拟:小组用课本当“船桨”,喊口号协调动作,体验团队配合
五、端午诗词:骚人雅句墨流芳
1.诗词赏析——穿越千年的追思
解读文秀《端午》:“‘堪笑楚江空渺渺’,诗人为什么‘笑’?”(学生思考后答:江水虽广,却洗不去屈原的冤屈,暗含悲愤)
对比陆游《乙卯重五诗》中的“粽包分两髻”与现代粽子造型,感受诗词中的生活气息
2.谚语擂台赛
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鼓励学生用方言朗诵,如粤语“未食端午粽,寒衣唔好送”
六、端午安全:且记安行度瑞阳
1.防溺水——生命防线守护
播放动画《小明的端午奇遇》,提问:“小明独自去河边捡粽子,错在哪里?”(学生找错:未大人陪同、靠近陌生水域)
集体背诵防溺水口诀,配合手势(如“禁止下水”手势)
2.交通安全——细节中的安全
展示“车辆盲区”示意图,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在大货车旁边玩耍?”(学生答:司机看不见,危险!)
模拟场景:“妈妈开车接你放学,你该提醒她什么?”(系安全带、不看手机)
3.饮食与防火——健康与平安并行
提问:“冰箱里的粽子能直接吃吗?”(需加热杀菌)
防火小测试:“发现阳台有纸箱,该怎么做?”(及时清理,不堆放易燃物)
七、总结
1.知识回顾:通过思维导图板书,重申端午“由来→习俗→精神→安全”四大板块
2.情感升华:教师寄语:“今天我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