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
学习目标:
1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领悟其内涵,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正的风景。
2找出议论性语句,结合六幅风景画,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分析“景”和“人”的关系,理解作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特点。
4感悟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六幅风景的精神内涵,理解“寓政治于风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视频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人论世
1.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2.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任务二:梳理研读六幅画面
1活动一现公司就旅游景点及名称进行讨论,请沿着茅盾经典作品《风景谈》,设计旅游线路,并为游客设计好6个打卡点,每个打卡点需取个好听、吸引人的名字,如第一个打卡点,“沙漠驼队”。
活动二:小组学习:细读六幅画,填写表格内容
活动三:找出议论性语句,分析每幅画的精神内涵。思考:这几个画面顺序能调整吗?为什么?
六幅画面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的。
第二课时
任务四:结合文章六幅画面和议论性语句体会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幅画紧扣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
(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情感基调始终是昂扬向上的,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2议论性语句
(1).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2).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讨论:请结合作者的议论,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自然景物+崇高的人类活动=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任务四课文难点研习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1)营造独特氛围与背景沙漠驼铃图描绘了一片广袤无垠、荒芜死寂的沙漠景象,这样的背景为全文奠定了独特而深沉的基调。黄沙漫漫、风沙肆虐,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神秘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凸显人类活动的伟大在如此荒凉贫瘠的沙漠中,驼队的出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茅盾先生通过描写驼队的昂然阔步、神气勇敢,将人类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依然能够生存并展现出生命力的场景,凸显了人类活动的伟大和崇高。
引出文章主题与情感沙漠驼铃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茅盾先生借以抒发情感和引出文章主题的媒介。通过描写驼队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茅盾先生表达了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同时,驼队的坚韧和毅力也象征着革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