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学习目标
1.水循环环节的理解,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3.通过对广西遭遇严重旱情的现状分析,强化对水循环环节的理解;(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例,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人地协调观);任务一
在草稿纸上快速画出水循环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名称。;提问:
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出发,今年广西遭遇严重旱情的原因是?分析该环节还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
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提问:下渗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播放实验视频);概括(测评60页);(2022·全国·高考)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提问:蒸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017年全国卷①)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小结;某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地河湖发生较重洪水和多地发生严重内涝。洪水还造成了多地发生地质灾害。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Ⅰ、Ⅱ、Ⅲ表示水循环类型)。据此完成1~2题。;(2024·全国·高考真题)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a判断曲线I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I()
A.变化最早B.初始值适中C.峰值最高D.波动最大
2.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表明()
A.降雨最大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D.雨水下渗多
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
增加()
①地表径流②地下径流③土壤水分④蒸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9.A??10.C???11.C
【解析】
【9题详解】据图a看,曲线Ⅰ从降水两小时左右开始发生变化,曲线Ⅱ从降水3小时以后开始变化,曲线Ⅲ则是5小时后才开始变化,A正确。初始值适中不是判断土层深度的依据;曲线Ⅲ的峰值最高;曲线Ⅰ和曲线Ⅱ波动幅度差别不大,BCD错误。
【10题详解】只要存在下渗,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该实验中的30厘米以内土壤水分随降水的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60厘米深度和100厘米深度的土壤水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该深度没有水分的下渗,因为土质相同,所以只能解释为中下层土壤中的水分已经达到饱和。答案选C。
【11题详解】对比两幅图的曲线数值,a图中深层的土壤水分明显偏高,说明覆盖石子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