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红楼梦课件:古诗词诵读《游园》.pptx
文件大小:3.15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2.16千字
文档摘要

0新课导入○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

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便止住步侧耳细听,从不觉点头自叹,到心动神摇,再到如醉如痴。

O新课导入o

汤显祖

o作者简介o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

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

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

在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

共五十五出。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O牡丹亭o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

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O牡丹亭故事梗概o

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

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

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

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

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

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

有情人终成伴侣。

解题游园

①游园: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皂罗袍:昆曲曲牌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是本折的高潮,为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断了的井栏,颓圮的矮墙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无可奈何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深闺中人,杜丽娘过于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o读曲入境

o读曲解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译文:这繁花似锦的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初次走出深闺,来到后花园,杜丽娘看到了什么?

姹紫嫣红断井颓垣

此时杜丽娘的心情是怎样的?

惊喜惋惜

o读曲感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里,杜丽娘感慨的仅仅是眼前的美好春光吗?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流露出自己青春时光消逝而无人欣赏的幽怨、伤感。

“姹紫嫣红”——自己青春的生命

“断井颓垣”——压抑的生活环境

对比

o读曲解意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译文:面对这番良辰美景真是让人无可奈何,而让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哪一家才有呢?

用典。典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o读曲感怀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春天

的生机反衬出杜丽娘内心的无奈伤感,更强化了杜丽娘伤感的心情。

直抒胸臆,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内心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o读曲解意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译文: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华美的亭台楼阁伴着天边的云霞,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游船。

用典(化用诗句)“朝飞暮卷”语自王勃

《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

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这幅画面是杜丽娘花园中所见吗?

——想象中的春景

借景抒情,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辽阔的境界,表达了杜丽娘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表现了她勇于冲破牢笼的勇气。

o读曲感怀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o读曲感怀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译文:我这深闺女子太过于辜负这美好春光,太把美好的春光

白白浪费了。

这是杜丽娘剖白自己的心迹,直到自己来到这美丽的园林,欣赏了如此绚丽的春景,才知春色如许,春情荡漾,才知过去十六年的韶光白度了。伤春惜春之情

冲破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无法实现的郁闷心情

链接背景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尤为严重,甚至形成了“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的社会风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的形象。

结合时代背景和《牡丹亭》谈谈杜丽娘的形象和意义。

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

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