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4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说明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简述温度、重力等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过程。
2.阐明环境因素的变化与植物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对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实例分析,运用综合概括的方法认同植物的生长发育始终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调节下完成;光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都起调节作用;温度、重力等其他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科学思维:通过对科学实验的分析解释及推论,认同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过程机制。
科学探究:通过构建探究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模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调查调控光、温度、重力等因素调节花卉、蔬菜等生长发育的措施和成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及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难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讨论法。
2.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种子萌发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如果将幼苗横过来,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则弯曲向下生长。
1.茎和根的生长是受哪种因素调节的?
2.如果将该幼苗横放在太空中的“天宫二号”内,它的根、茎可能会怎样生长?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真实课堂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提供学习线索,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课各环节。)
讲授新课
探究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1.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一般需要经过哪两个过程?
2.“待到秋末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五一”节时需要摆放菊花花坛,欲使菊花在“五一”节时开花,应对其进行怎样的处理?
3.植物的向光性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
4.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受到光照时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实质可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1.转录和翻译。
2.提前对其进行短日照处理,延长连续黑暗的时间。
3.没有。只体现了促进生长的作用。
4.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
教师总结:光既能作为植物细胞的能量来源,又能通过影响光敏色素等蛋白质的构象,引起光信号传导,改变细胞激素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
[方法规律]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的区分
(1)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开花与日照时长并无直接关系,是连续的黑暗时长会直接决定其开花与否。即促进长日照植物的开花并不需要延长日照时长,只要在连续的黑暗中给予短时间的光照,将连续的黑暗时长缩短至某一临界值以下就可以了;而对于短日照植物只需延长连续黑暗的时间即可。所以长日照植物也叫短夜植物、短日照植物也叫长夜植物。
(2)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临界日长(夜长)根据物种不同而不同,并不是严格的12小时。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探究二、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
1.将植物幼苗横放,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的分布较多,但根表现为向地性,茎表现为背地性,原因是什么?
2.自然状态下,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何意义?
3.春化作用过程中,感受低温的部位分生组织中的RNA和蛋白质含量增加,说明低温通过什么机制影响植物的开花?
4.玉米种子萌发为幼苗的过程中,种子的干重和鲜重如何变化?
5.根尖和芽尖中的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是否一致?
学生回答: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根的靠地一侧生长被抑制,茎的靠地一侧生长素促进生长,所以根、茎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2.根向地生长有利于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的背地生长有利于植物伸展枝叶,接受光照。
3.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影响基因的表达。
4.干重先由于有机物的分解而减少,当幼苗出土,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后,干重开始增加;鲜重一直在增加。
5.不一致。产生部位主要是根尖和芽尖的分生组织,作用部位是根尖和芽尖下面的伸长区。
教师总结:
1.温度
(1)树木的年轮表现出季节周期性变化
①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
②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
(2)春化作用
①概念: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②举例: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