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3节免疫失调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了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的致病机理。
2.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向他人宣传艾滋病的知识,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接种各种类型疫苗。
2.科学思维:明确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3.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确每个人都有预防艾滋病的责任和义务,认同国家的政策,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采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2.HIV感染人体的机理。
难点:HIV感染人体的机理。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据统计,全世界20%~40%的人被过敏问题所困扰。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过敏现象?
学生回答后总结: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链霉素过敏)、呼吸道过敏(如花粉过敏、尘螨过敏、毛屑过敏)、消化道过敏(如食用鱼、虾、蟹、蛋、奶导致的过敏性肠胃炎)、皮肤过敏(如荨麻疹、湿疹)。
教师进一步提问:上述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有什么关系?
总结归纳:本质上说,过敏反应就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讲授新课
探究一、过敏反应
教师提问:什么是过敏反应?
学生回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教师重申:注意关键词“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是免疫反应,不是过敏反应。进一步设问: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有什么不同呢?请从激发因素、反应时机、抗体分布及反应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后列表归纳: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激发因素
抗原
过敏原
反应时机
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
抗体分布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结果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使细胞释放组胺等引发过敏反应
学生观察教材P78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示意图。教师讲解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教师提问:联系生活实际,过敏反应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①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②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既然过敏反应也是一种免疫反应,过敏原等于抗原吗?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有什么异同呢?学生回答后与学生一起列表比较。
(1)抗原≠过敏原
比较项目
抗原
过敏原
性质不同
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
感染对象不同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人的过敏原可能不同,例如有人对酒精过敏,有人对花粉过敏,有人对青霉素过敏等
(2)体液免疫中的抗体≠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来源
来源于浆细胞
成分
都是蛋白质
分布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反应时机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发生免疫反应
作用对象
抗原
过敏原
反应结果
消灭抗原
引起过敏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对过敏反应的学习,以及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抗原与过敏原的对比,更进一步加深对过敏反应的理解。)
探究二、自身免疫病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
教师提问:什么是自身免疫病?
学生回答后总结: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教师图解风湿性心脏病的致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