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生物 第4章 第2节特异性免疫 教案2.docx
文件大小:738.67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06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2节特异性免疫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分析人体抵抗病毒入侵的机制,理解三道防线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树立稳态与平衡观。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培养科学思维。

3.结合流感和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实例及我国有效防控应对取得良好效果的事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2.科学思维: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3.社会责任:认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的协同合作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向他人宣传健康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及特点;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

(1)直观教学法:主要是采用PPT课件的手段,通过视频、动画等直接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任务驱动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时的积极性高,掌握程度高。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评价,更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2.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以问题引导的形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构建概念模型,对重点内容整体把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人体是如何筑起抵抗病毒的长城的?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以及激发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兴趣和信心。)

讲授新课

探究一、机体如何识别病原体

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大多数被健康的皮肤所阻挡;进入呼吸道的大多数病原体也被鼻腔黏膜清扫出来。但是,总有一些漏网之鱼。

提出问题:那么病毒进入人体中,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如何应战呢?

学生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尝试描述病毒侵染过程中人体的防御过程。

病毒进入机体后,在体内时刻巡逻的、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这种激烈的保卫战时刻都在进行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总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过程: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明确所有细胞及病原体表面都有多种蛋白质作为分子标签,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对这些分子标签进行识别。

强化点拨:(1)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能被自身的免疫系统所识别。(2)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3)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己方”(人体细胞)和“敌方”(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

(设计意图:简单讲解后,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在讲,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二、体液免疫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自主阅读教材中的体液免疫部分并找出答案。

1.体液免疫针对哪里的病原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哪些免疫细胞参与?

3.B细胞增殖分化需要几个信号?分别是什么?

4.抗原呈递细胞发挥了什么作用?将抗原呈递给了谁?

5.抗体是由什么细胞分泌的?它如何发挥免疫作用?

教师活动:讲授体液免疫的过程,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

病原体进入体液后,有两条途径:一是和B细胞接触,这也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二是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随后,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也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然后,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释放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之后,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小部分分化成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并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

归纳提升:B细胞活化的条件。

两个信号的刺激

教师提问:当同样的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人体内会发生怎么样的机制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归纳:这就涉及记忆B细胞的功能,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归纳提升:(1)二次免疫发生的过程中,初次免疫反应依然发生。

(2)二次免疫发生过程中,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