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治理黄河课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水患成因分析
01
黄河概况与治理背景
03
综合治理措施
04
典型案例解析
05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6
课堂活动设计
01
PART
黄河概况与治理背景
地理位置
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流经多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
流域特征
黄河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不同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水资源
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但水量季节变化大,且存在断流、凌汛等自然灾害。
泥沙含量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泥沙淤积对下游河道构成威胁。
黄河地理位置与流域特征
黄河水患历史与生态现状
水患历史
黄河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灾害,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也是中国古代治理的重点。
生态现状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污染严重等问题,对黄河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河道淤积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导致洪水威胁加剧,同时也影响了黄河的通航能力。
断流与凌汛
黄河存在季节性断流和凌汛现象,对沿岸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治理黄河可以提高防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通过治理黄河,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满足沿岸地区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可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治理黄河可以改善下游河道的通航条件,促进航运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治理黄河的战略意义
防洪减灾
水资源利用
生态保护
航运发展
02
PART
水患成因分析
泥沙淤积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导致大量泥沙流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地上河”,增加了洪水威胁。
季风气候
黄河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雨且强度大,容易引发洪水。
自然因素:泥沙淤积与季风气候
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期过度开垦、放牧和森林砍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黄河的泥沙淤积。
过度开发
水土流失使得黄河的含沙量增加,进一步抬高了下游河床,加剧了洪水威胁。
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与水土流失
悬河现象与决堤风险
决堤风险
在“悬河”状态下,洪水容易漫堤或冲垮堤防,造成决堤和严重的水灾害。此外,决堤还可能引发河流改道,对沿岸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悬河现象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形成“悬河”或“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全靠人工堤防约束。
03
PART
综合治理措施
梯级水库
通过建设梯级水库,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实现防洪、发电、灌溉等多重功能。
工程措施:梯级水库与防洪堤坝
防洪堤坝
在黄河沿岸修建防洪堤坝,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减少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
河道整治
对黄河河道进行整治,疏浚河道,提高河道通航能力和排水能力。
非工程措施:生态补偿与政策法规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上游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对下游地区进行生态补偿。
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黄河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保障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环保宣传教育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黄河治理的认识和参与度。
国际合作
加强流域内各省市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流域协同治理
跨界河流管理
加强与邻省跨界河流的管理和协调,共同制定跨界河流管理规划,保障跨界河流的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
加强与国际河流管理组织的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推进黄河治理。
国际合作与流域协同治理
04
PART
典型案例解析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概述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
工程特点
生态影响
小浪底水利枢纽采用“拦洪排沙”的原理,有效减少了库区泥沙淤积,同时发挥了巨大的防洪作用。
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有效改善了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洪水对生态的破坏,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
2
3
三门峡水库经验教训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重功能。
工程概述
由于设计时对泥沙问题的认识不足,三门峡水库在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导致库容迅速减小,防洪能力大大降低。
存在问题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问题提醒我们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泥沙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处理泥沙问题,以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经验教训
“二级悬河”是指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现象,由于泥沙淤积和河床抬高,使得河流成为悬河,对两岸居民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实践
“二级悬河”概述
通过修建堤防、疏浚河道、调整河流流向等措施,减少泥沙淤积,降低河床高度,同时加强两岸的防护和治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