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 6芣苢 教案1.docx
文件大小:133.2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3.16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6芣苢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朗诵,学会鉴赏诗歌声韵及句式特色,并展示交流;能够结合舞蹈视频,为本诗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评价目标

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

3.能够写出与文本相应且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诵读,多角度鉴赏诗歌艺术。

2.能够结合舞蹈视频,进一步鉴赏诗歌之美,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教学方法

师生品读,鉴赏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结合书本注释,通读诗歌,体验诗歌诵读的节奏规律。

2.学会结合舞蹈视频,为本诗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教学

教学设计

【任务展示】

学生能够结合朗诵,鉴赏诗歌艺术,写出与文本相应且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是整节课的“纲”,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一任务而设计的。)

【朗读鉴赏】

1.师生朗诵,品鉴声韵及用词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体验朗诵,找到进入诗歌的最佳密码。

(设计意图:以朗读带动品鉴,为任务推进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2.学生鉴赏发现:

(1)声韵之美。

全诗的韵脚总共变换了六个字,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本诗的声韵美感。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语音经过演变,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后面几句中的“掇”“捋”“袺”“襭”,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样和谐的韵脚使得其节奏舒卷动人,能够将人物动作和形态的节奏之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用词之美。

《诗经》中的字词非常含蓄精微,而本诗对采摘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微而准确。本诗用词非常精确,贴合人物的动作、心理形态,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劳动画卷。细细品味,其中每一部分动作都非常精巧,连成整体又非常融合,既彰显了独自的个性,又在整体上形成了巧妙的共鸣。

(3)句式之美。

映入眼前的形式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句式之美。重章叠句是本诗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重叠反复来呈现人物劳动时的动作行为,呈现相同的节奏中不同的变化之美。这种重章叠句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可以说,句式之美带来了音律之美,带来了动作之美,能直抵读者内心,让我们领略到人物之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这节课的言语实践的训练点,重点是在朗读中咀嚼情感,体味诗歌音律美,能够通过语言鉴赏,为下一环节的文学鉴赏作铺垫。)

3.观看舞蹈《芣苢》,结合舞蹈视频,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赏析示例一:抓住细微的动作之美,感受诗文的用词之美。

赏析示例二:抓住舞蹈的特点之美,体悟诗歌背后的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

赏析示例三:从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的吟唱中,鉴赏《诗经》的语言和形象的朴素之美。

(设计意图:将舞蹈与诗歌文字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官与想象的融合,在品鉴中实现语言表达的进一步提升。)

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

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修改你结合舞蹈给诗歌所写的个性化鉴赏文字,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修改前后的对比,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无论是精巧的炼字、简练的语言、重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通过不断朗诵、品鉴、欣赏和感悟,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濡染了《诗经》的文化之美。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阅读本课中另一篇描写先民劳动场景的诗《插秧歌》,比较二者描写艺术的异同,写一段赏析本篇细节描写之美的文段。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芣苢

芣苢声韵之美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单篇任务群教学,教师设置了明确的任务,为了完成此任务,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不过教学方法依然偏向于传统,新意不够。

备课资源

备课资源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当时《诗》多有传,为和《诗》传分别,才称为《诗经》,这一名称也沿用至今。

《诗经》按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