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张秉贵的事迹,体会他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理解并感悟“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评价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典型事例,挖掘人物亮点,把握人物形象。
2.自读、研读相结合,阐述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3.能够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写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读、研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张秉贵其人。
教学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疏通字词,做好积累。
(1)字音:
精神抖擞(sǒu)凌辱(rǔ)桃酥(sū)
兵痞(pǐ) 肺腑(fèifǔ)
(2)释义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
体贴入微:指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致周到。体贴,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全神贯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流传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流传称道(多用于名声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传颂”,传扬歌颂,重在歌颂;“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2.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张秉贵其人。
平凡的岗位能干出不平凡的事,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936年到北京一家食品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他不堪回首。1955年张秉贵当上了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
3.学生阅读并梳理课文情节,概括课文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品质。
【导入新课】
由视频《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导入,学生点评。
(设计意图:由视频导入,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工作场景,这是基于学情的课堂设计;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为接下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作铺垫。)
【讲授新课】
任务一:
你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的制片人,需要给张秉贵写一段颁奖词,并做个背景介绍视频,你会选用哪个场景?说明理由。
参考示例:
场景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场景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场景3: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场景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细节描写,挖掘出人物亮点,使通讯的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任务展示活动,来体会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形象。这个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整节课的核心环节,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在这一任务基础上设计展开。)
主题探究:
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思考: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题有什么好处?
相关句子:
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