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言志”类古诗主题教学探索
目言知作者与辨情志赏诗艺与主题教学结论
01引言
登高言志诗的特点与意义01登高言志诗概述中国古代“登高言志”诗,以昂扬自信著称,通过登山临水抒发远大抱负与壮志豪情,展现诗人胸怀与理想,成为中华诗苑中独特的风景。02登高望远抒怀抱登高望远,诗人胸襟开阔,豪情满怀,山川美景激发壮志,言志抒情成古诗独特风景,展现古人积极向上精神风貌,赋予诗歌深厚文化内涵。
教材收录的登高言志诗教材精选言志诗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精心编排,收录曹操《观沧海》、杜甫《望岳》及王安石《登飞来峰》等经典“登高言志”诗作,引导学生感悟古诗魅力。01言志诗助思品提升编排三首诗于七年级,旨在通过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鉴赏单首诗拓展至一类诗,促进思维品质飞跃,意义深远,利于学生全面发展。02
我们采用“三步法”进行探索,旨在通过“知作者”、“辨情志”和“赏诗艺”三个步骤,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登高言志”类古诗。三步法教言志诗采用“三步法”进行探索三步法引导学生求同辨异,辨识诗歌主题风格,并读出不同诗人与作品的个性。从而在古诗学习中实现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的深入探索。同中寻异读个性
02知作者与辨情志
人生阶段与身份特点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领袖与军事家,其诗作《观沧海》展现出英雄气概。诗中的“沉雄俊爽”和“时露霸气”正是其作为政治领袖的写照。英雄气概杜甫的《望岳》描绘了他青年时代的壮志。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彰显了他宏大的志向。壮志青年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展现了他壮年时的壮志和抱负。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他对政治改革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壮志满怀曹操、杜甫、王安石三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更体现了各自的人生阶段和身份特点。通过他们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英雄对比
意象选择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含蓄蕴藉,避免直白显露,常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志,登高言志类古诗更是如此。登高所见,皆是大好河山,有什么区别呢。言志表达诗歌结尾的“言志”是借助致敬孔子的方式,表达诗人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同时展现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盛世气概,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意象描述诗人运用夸张和联想等手法,对自然景象进行加工和变形,使诗歌中的意象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这种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意象内涵《望岳》中,杜甫称泰山为“岱宗”,并选取泰山地理特征等意象,表现对泰山的尊崇。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更传达了诗人的情感。选择与描述意象
诗歌的写作手法与体式诗歌体式《观沧海》《望岳》《登飞来峰》分别为四言乐府、五言古体、七言绝句,字数递增,句数递减,基本呈现了中国诗歌体式的发展过程。诗歌节奏《观沧海》作为四言诗,其节奏为“二二”式,音调铿锵,与海浪的节律吻合,表现了苍凉慷慨的意境,赋予了诗歌刚健质朴的风格。诗歌意境《登飞来峰》作为七言绝句,没有详写登高过程和所见景致,而是直接概括自己所处地点之高。四句诗内,景、情、理巧妙融合。诗歌区别与四言诗和五言诗相比,七言诗表现的空间更加阔大,特别适合论说哲理。学生熟悉的一些哲理诗,很多都是七言,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诗歌的鉴赏水平作为常规诗歌教学的补充手段,在学生能够明白诗歌大意、熟练地诵读之后,再进行主题教学。第二,为了提升鉴赏水平,忽略学生之间阅读能力。夯实基础对多数鉴赏能力普通的学生而言,应先打好基础,再思提升。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有效的学习。鉴赏探索
03赏诗艺与主题教学
诗歌艺术特色与体式四言乐府高峰《观沧海》作为中国第一首完整写景的山水诗,采用四言乐府形式,以古朴语言、刚健风格,描绘沧海壮丽,意境苍凉慷慨,成就四言乐府高峰。体式发展脉络将《观沧海》《望岳》《登飞来峰》并置,展现四言乐府至七言绝句的诗歌体式发展。字数递增,句数递减,不仅体现年代变迁,更反映艺术形式的演进。意象密集与炼字《望岳》作为五言古体,意象密集,杜甫炼字精准如“割”字,扩大表现空间,增强诗歌劲拔雄放风格,五言诗节奏爆破力强,适合凝练内容表达。
四言诗的局限与成就四言诗因篇幅限制,描摹意象空间较小,语言古朴,节奏铿锵,适合表现苍凉慷慨意境,赋予诗歌刚健质朴风格,《观沧海》代表四言乐府最高成就。登高赋诗的意境在《登飞来峰》中,诗人以简洁有力的七言绝句形式,概括自己所处地点之高,通过夸张和虚写手法,将“最高层”的描绘推向极致,为后两句的言志说理做铺垫。含蓄抒情与心理描绘《观沧海》以含蓄方式抒情,未直抒胸臆,通过虚实结合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展现诗人博大胸襟和乐观气度。曹操作为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大家,选用四言诗言志。七言诗与宋诗特色七言诗表现空间广阔,适合论说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等名句。在诗中发议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