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7/NUMPAGES13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学摸底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半亩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下列资料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A.《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B.尧舜禹的传说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中国通史》
答案:C
2.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材料所指“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陶寺遗址
答案:C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说明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A.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 B.最早在长江流域
C.各部落独立发展 D.由一个民族形成而来
答案:A
4.时空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关键素养之一。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答案:B
5.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A.最早起源夏朝 B.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C.体现儒家思想 D.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答案:D
6.据《春秋大事表》记载:“春秋时期,鲁国作为诸侯朝见周天子仅三次,而去齐国十一次,去晋国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兼并战争,变法改革 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社会动荡,经济凋敝 D.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答案:B
7.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答案:D
8.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西周灭亡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答案:C
9.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B.南北对峙政治分裂
C.中华文化多元交融 D.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答案:C
10.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儒家学派地位逐步提升 B.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趋同
C.统一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 D.诸子百家都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C
11.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据如图判断公元前221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答案:B
12.有历史学家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的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
B.统治政策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
C.较为片面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D.秦朝的所有政治政策都是消极的
答案:B
1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的统一问题 B.游牧民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答案:D
14.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了掠夺,激起各地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材料可知(???)
A.两次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完全相同
B.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C.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两汉灭亡的原因
答案:B
15.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道:“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