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辽宁省本溪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文件大小:35.2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1.12万字
文档摘要

PAGE9/NUMPAGES19

辽宁省本溪市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áo) 侍弄(shì) 徘徊(huái) 人才济济(jǐ)

B.粗犷(guǎng) 分歧(qí) 云宵(xiāo) 混为一谈(hùn)

C.应和(hè) 酝酿(niàng) 沐浴(mù) 咄咄逼人(duó)

D.奥秘(mì) 吝啬(1ìnsè) 钻探(zuān) 人声鼎沸(dǐng)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着落(zháo)——zhuó;

B.云宵——云霄;

C.咄咄逼人(duó)——duō;

故选D。

2.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自强不息的麦苗企盼生机勃勃的初春,它要用冬天______的力量期待那喷薄而出的瞬间;知知不休的鸣蝉迷恋骄阳如火的盛夏,它要与过往诀别,用热情迎接三个月的绚烂;暗香浮动的桂花垂青秋高气爽的九月,它要让天地生灵在______的辽阔与豁达中叹服感慨;傲霜踏雪的红梅则______白雪皑皑的寒冬,它一定会用的态度去翻译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A.贮蓄美不胜收钟情与众不同 B.潜藏美不胜收喜爱判若两人

C.潜藏美轮美奂钟情判若两人 D.贮蓄美轮美奂喜爱与众不同

【答案】A

【详解】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贮蓄: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潜藏:一指藏在隐蔽处;二指隐藏在显露的外表之下。联系句中“力量期待那喷薄而出的瞬间”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贮蓄”;

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联系句中“暗香浮动的桂花垂青秋高气爽的九月”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美不胜收”;

第三空,钟情:指感情专注;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兴趣或感情较深。联系句中“傲霜踏雪的红梅”“白雪皑皑的寒冬”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钟情”;

第四空,与众不同:表示与其它人不一样;判若两人:指同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完全不同。联系句中“翻译生命的另一种精彩”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与众不同”;

故选A。

3.对语法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春的季节,春光在万山怀抱里,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②夏日,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会让我神魂颠倒!③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夜里皓月当空,柳林摇曳,晚风轻拂,桂花飘香。④冬天如西北汉子粗犷豪放而又不失礼节,他带着洁白的礼物来到人间,早晨推开大门,整个世界粉妆玉砌,分外妖娆。

A.“季节”是名词;“里”是代词。

B.“沉醉”是动词;“优美”是形容词。

C.第②句有语病。应将“神魂颠倒”改为“如痴如醉”。

D.第④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答案】A

【详解】此题考查语法知识。

A.有误,“里”是表方位的名词;

故选A。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等。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野草》等。

D.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C.《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

D.《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故选B。

5.对两首元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两首元曲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C.《天净沙·秋思》中的“西风”与《天净沙·秋》中的“飞鸿”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天净沙·秋思》表现了羁旅行客的孤独漂泊之苦及思乡之情,《天净沙·秋》则表现了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内容的理解能力。

C.《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