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数学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2025秋.doc
文件大小:476.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5.3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第1课时角的比较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会利用角的平分线求角的度数.

3.从学生熟悉的线段的比较中得出“角的比较”的方法,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几何直觉.

4.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认识角的大小,分析角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难点是认识角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怎样比较图中线段AB,BC,CA的长短?那么怎样比较∠A,∠B,∠C的大小呢?

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在一张透明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OB,把这张透明纸折叠,使角的两边OA与OB重合,然后把这张纸展开、铺平,画出折痕OC.试比较∠AOC与∠BOC的大小.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角的比较方法和角平分线,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情境1中(1)度量法和叠合法,AB<AC<BC.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叠合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BOC.它们的关系是:∠AOC=∠AOB+∠BOC;∠BOC=∠AOC-∠AOB;∠AOB=∠AOC-∠BOC.情境2中两角相等.

[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角的比较

问题1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问题2用叠合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1)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数值的大小.(2)叠合法:把一个角放在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边的同侧.

2.角的平分线

问题1什么是角的平分线?

问题2如何表示角的平分线?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从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角平分线的表示:①OC是∠AOB的平分线;②∠AOC=∠COB=∠AOB,∠AOB=2∠AOC=2∠COB.

作角平分线的方法:

①利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取角的度数的一半并画出射线;②折叠:把已知角的两边重合后再折叠,可得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

1.已知∠α=18°18′,∠β=18.18°,∠γ=18.3°,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α=∠βB.∠α∠β

C.∠α=∠γD.∠β∠γ

2.如图所示,已知∠1=20°32′,∠AOB=46°,求∠2的度数.



A.∠AOB与∠POC互余

B.∠POC与∠QOA互余

C.∠POC与∠QOB互补

D.∠AOP与∠AOB互补

[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角的比较、角的平分线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答案]1.C2.解:∠1=20°32′,∠AOB=46°,∠1+∠2=∠AOB∠2=∠AOB-∠1=46°-20°32′=25°28′.

3.(1)=(2)(3)=(4)

4.(1)40°(2)30°(3)7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怎样比较两角的大小?什么是角的平分线?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的“练习”和教材的“习题4.5”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角的补(余)角

【教学目标】

1.理解互补、互余的概念,并能利用补(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2.从学生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