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扬州慢》教学课件19张.pptx
文件大小:11.26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扬州,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古城,曾经因为商人的聚集和繁荣富饶,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和诗人。晚唐时期的杜牧和南宋的姜夔,虽然相隔了三百多年,但都曾来到这里,被其魅力所吸引,同时也为其变迁而感慨。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跟随这两位诗人的脚步,去探索扬州的过去和现在。;扬州慢;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扬州慢》的创作背景,掌握“黍离之悲”“豆蔻”等典故含义,准确背诵并翻译全词。

2.分析词中“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拟人修辞,以及化用杜牧诗句的用典技巧,体会“清空苍凉”的意境营造。

3.通过扬州今昔景象的对比,感受词人对战争创伤的沉痛感慨,理解“黍离之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反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今对照之异同

共通点:两者皆选取自然景象作为对比的媒介(如《扬州慢》中“荠麦”与“春风十里”的对比,《山坡羊》中“宫阙成土”与秦汉辉煌的对比),通过时空的交错(行走的轨迹/地形)来揭示历史的演变。

不同之处:

焦点:前者集中于扬州一地的战争伤痕(具体),后者则以潼关为视角,概述了朝代的兴衰(抽象)。

意象运用:前者借助“清角吹寒”等感官意象来加强现场的氛围,后者则用“聚”“怒”等拟人手法来描绘山河的变迁,凸显历史的沧桑。

虚实交融的表达效果

《扬州慢》:具体描绘了空城的废墟(黄昏的角声、荠麦),虚化了往昔的繁华,由实入虚,逐步加深了哀伤的情感。

《山坡羊》:具体描述了潼关的险要,虚化了历史的兴衰,由虚入实,提升至“兴亡皆苦”的哲学批判。

情感上的差异

《扬州慢》:以“黍离之悲”为核心,痛斥战争对扬州的破坏,隐含对当权者的指责(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

《山坡羊》:超越了具体事件,揭示了百姓在朝代更迭中的持续苦难,反映了对封建统治的深刻思考(具有普遍性和思辨性)。;;;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