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背景下的单篇精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Catalogue目录1.教学设计概述2.教学过程3.学习评价4.作业设计5.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PARTPowerPointDesign20XX01
熟练诵读原文,聚焦重点字句语境意的理解,明确文中四子志向的内涵和孔子对四子的态度。联系必修课文的旧知识及《论语》书中相关语料,讨论探究孔子态度的根源,把握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结合现实生活,从孔子师生身上传承“礼”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提高个性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01多媒体PPT,古琴音乐,《论语》手账。教学资源
引导入境——分角色诵读原文——分小组梳理四子之志的内容内涵,明确“吾与点也”的原因——准确理解孔子对其他三子的态度,明确“哂”的分寸——解疑曾点鼓瑟行为背后的意义,明确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追求——结合现实,说说自己的人生之志——总结评价。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PARTPowerPointDesign20XX02
通过播放古琴音乐,营造古典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学生对徐悲鸿《侍坐》图中人物的辨认,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内容。课堂导入全班大声齐读课文,熟悉文本,弄清楚节选部分的基本人物身份。
通过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为后续深入理解奠定基础。诵读课文引导入境——诵读文章
预习问题分类展示学生预习中对“吾与点也”“夫子哂之”等问题的困惑,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方向。探究曾点之志明确《论语》语录体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孔子与曾点的对话内容。
通过“莫”字甲骨文图示、联系《兰亭集序》“修禊事也”、借地图和日历解读“浴乎沂”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曾点之志的字面内容。诵读想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听范读,想象曾点描述的景象,并当堂成诵。
通过诵读和想象,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曾点之志背后和谐图景的内涵,明确孔子“吾与点也”的原因。010203探寻文意——“吾与点也”:曾点之志的内涵
讨论三子之志学生分小组讨论子路、冉有、公西赤三子之志及内在联系,明确他们都是治理国家的不同方面。
通过补充人物年龄,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明确孔子态度补充《论语》节选,引导学生明确孔子“为国以礼”原则的一致性和因材施教的灵活性。
通过讨论“哂由”的根本原因和表现分寸,让学生准确理解孔子对其他三子的态度。解读思想——夫子哂由:为国以礼的原则
补充瑟图片及《论语》“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通过戏剧入课,再现曾点动作过程,明确“舍瑟而作”的意义。理解鼓瑟行为”小组讨论曾点鼓瑟行为背后的意义,明确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追求。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礼要靠乐的方式培养,感受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探讨礼乐关系”感悟文化——曾点鼓瑟:立礼成乐的关系
关注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从古文中关注现实意义与启发,结合现实,谈自己认同的人生之志。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课堂学习进行简要总结评价,明确回《论语》整本书,相关条目勾连,相互佐证。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总结评价结合现实——总结评价
谢谢大家